文献综述错落有致的四个写作技巧
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


之前的推文中,针对很多作者在文献综述环节堆砌文献的问题,我们从宏观层面介绍了不少如何使文献综述更有层次性的方法。但在文献综述的段落内部,仍有不少作者处理不好已有研究间的关系,存在信息碎片化、逻辑链条断裂等问题。为此,我们这里将从段落内部写作层面,基于C刊论文,为大家总结了四个使文献综述段落内部更有层次的技巧,下面将结合C刊论文对它们的使用展开详细介绍。

01
主题句先行

“主题句先行”指的是在文献梳理的段落开头明确这一段内容的核心内容,这里的“核心内容”主要就是概括已有研究有哪些方面。它像一个微型提纲一样,不仅能够概括出这段文献梳理将要写的是什么,也隐含了此段内容将如何展开解释、论证或分析。从而可以确保段落内部的句子不是孤立的文献堆砌,而是围绕主题句有机组织、层层递进的逻辑整体。

比如《视频中的交互设计可以促进学习吗?——基于53项实验与准实验的元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7期),这篇论文研究的是交互设计对视频学习的影响。作者围绕“交互设计”做文献综述时(图1),在段首便先以一个独立完整的主题句——关于交互设计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各不相同的理论观点——作为开篇,点明对于“交互设计”的研究存在三种理论观点,然后作者便对ICAP模型、认知负荷理论、注意力分散效应这三种理论观点的具体内容展开了详细解释。在接下来的一段,这篇论文作者又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即以“关于交互设计在教学视频中的作用,实证研究也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这一主题句作为开篇,然后列出了关于交互设计在教学视频中起到不同作用的观点。总体而言,这两段内容都能够让人抓住段落的核心内容及论述方向,整体层次也较为清晰。

图1
02
逻辑连接词

逻辑连接词,即在语句中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它们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语义功能,可以精准界定前后内容的逻辑关联——是递进补充、转折对立、因果推导,还是举例说明。当段落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文献观点组合成更为复杂的句子时,便可以使用逻辑关联词来引导读者理解文献综述的推进方向、观点间的相互作用。常用的逻辑关联词有,表并列关系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同时……”,表递进关系的“不但……而且……”“……甚至……”,表转折关系的“……然而……”“尽管……”,表因果关系的“从而……”“因而/因此……”“以致于……”,表承接关系的“首先……然后……”,等等。通过这些逻辑关联词的运用,我们可以清晰地向读者展示文献综述中的一个观点是如何从上一个观点发展而来(递进),或是如何对其他研究观点进行限定或反驳(转折),抑或是如何作为前文的结果或原因(因果),等等。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碎片化文献堆砌导致的阅读障碍。

比如《此消彼长还是互惠共生:集团化办学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这篇论文的文献综述便连续使用了表并列、因果与转折的逻辑关联词,将五个相关研究观点串联成一个层层递进的完整段落。在段落开篇伊始,作者引用了一个肯定集团化办学的积极性观点,即集团化办学取得了打破城乡壁垒、增进教师交流等成绩。接着以转折性逻辑关联词——“但”,引出集团化办学也存在一些弊端。作者先以“冲突理论”为依据,引出参与主体会在利益、权利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下引发冲突,进而以“因此”这一因果逻辑关联词引出集团化办学多方参与主体所存在的问题,比如治理成效、办学成效等。最后继续以“此外”“换言之”这些表并列的逻辑关联词,进一步强调了前面转折之后的观点。

图2
03

归纳与演绎

归纳与演绎是以两种截然相反的路径组织文献信息。其中,“归纳”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路径,它要求我们先呈现多个相关研究的研究观点、数据或案例细节等内容,然后通过对这些分散、个别的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识别其中的共性规律、核心论点或发展趋势,最终提炼出一个超越单一研究、更具概括性的新见解。

比如,例如《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可以有效培养吗?——基于一所农村学校为期三年的干预追踪调查》(《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年第4期)这篇论文文献综述的第(一)小节(图3),作者先引用李瑾的观点,解释了成长型思维的理念,然后基于线性时间的逻辑,通过对Yeager、Burnette、Burnette等国外学者关于成长型思维的已有研究观点梳理,呈现出了成长型思维由“广义”到“具体学科”的思维模式。由此,论文作者在这一段最后,基于以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归纳出成长性思维内容维度上的情境化特征。


图3

相反,“演绎”则是在段落中采取从一般到具体的组织方式。它是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用具体的已有研究文献作为证据来支持它,也就是说,所梳理的文献,都要围绕段首的观点句,不能与之相偏离。这看上去与上面“主题句先行”技巧似乎雷同,其实后者主要是采用概括已有研究有哪些方面的方式展开,而这里的“演绎”偏向于自己提出的一个观点,然后梳理一些观点作为支撑。

比如《基于摄像头的媒介化陪伴:流动青年的情感生成与家庭联结》(《未来传播》2025年第2期)这篇论文文献综述的第2段(图4),在段落开篇伊始,作者提出了“媒介对家庭结构和关系产生显著影响”。然后以“电视导致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儿童界限模糊”“网络摄像头建构了虚拟的类似多带同堂的日本家庭”“家庭成员利用网络摄像头不断协商家庭‘内群体’的边界和程度”“视频通话使得打工父母对留守小孩的远程媒介抚育成为可能,并构建远程亲密关系”,这一系列的已有研究观点,都是在证明作者所提出的“媒介对家庭结构和关系有影响”这一核心观点。

图4
04
比较或对比

“比较或对比”可以超越对文献观点的孤立呈现,实现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性地并置解析,以识别相关研究中的共识区域或是它们之间存在的分歧。在此之间,可以是只进行比较或对比已有研究间的相同点,也可以是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还可以将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步呈现。通过比较或对比,能使我们在文献综述的段落内部构建起一个动态的、关系型的研究网络,将文献由静态的“信息点”转化为互动的“对话者”,最终使文献综述超越描述,成为展现我们具有深刻洞察力、系统性思维的观照面。

仍以前面提到的《视频中的交互设计可以促进学习吗?——基于53项实验与准实验的元分析》(《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7期)文献综述内容为例,这篇论文作者在对关于交互设计研究三种理论观点进行梳理时,并非单纯罗列“ICAP模型认为……”“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注意力分散效应认为”,而是从比较这三种理论观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出发,来辩证性地将这三种理论观点呈现了出来。比如,ICAP模型认为“交互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而认知负荷理论却认为交互会降低学习效果,注意力分散理论则与认知负荷理论持相同的观点。这段文献综述即是采取将三条文献观点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同时进行比较的方式展开。


图5
05
结语

构建文献综述段落的内部层次并非难事,关键在于掌握并灵活运用结构化技巧。通过主题句先行明确段落核心与方向,利用逻辑连接词精准勾勒观点间的脉络关系,借助归纳与演绎有效组织信息呈现的路径,运用比较或对比揭示文献间的共识、分歧与对话,我们便能将零散的文献点编织成连贯的逻辑网。这些技巧相辅相成,共同服务于一个核心目标:使文献综述段落不再是孤立观点的陈列,而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这四个技巧,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文献综述质量。

(注:本文作者:胡乐浩(科研写作研究所编辑教研二室主任);文章来源:“科研写作研究所”公众号)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