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主要动能,既是优质资源要素的主要集聚地,也是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8月7—8日,文化强国建设与城市文化使命研讨会暨城市社科院第三十三次院长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40余个城市社科院的专家学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共话文化强国使命,共谋城市文化发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秦岭是分隔中国南北的中央山脉,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西安市正围绕擦亮秦岭这一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的文明标识,讲好秦岭故事。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岭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张国伟在主旨报告中提出,秦岭是中国地质结构中的“脊梁”,不仅在自然地理上具有战略意义,更承载了从周秦汉唐以来厚重的历史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重要载体,其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关系全局、意义重大。
面对经济发展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型的趋势,文化和旅游正日益成为推动城市更新与社会活力提升的关键力量,Z世代正在引领旅游消费的市场热潮。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宋瑞从经济学角度,围绕“十五五”时期文旅如何更好赋能城市发展的主题作专题报告。宋瑞提出,情感需求正成为旅游消费的关键诉求、生活化场景正成为旅游消费的重要对象,“网红城市”要想“长红”需要系统推进文旅融合战略,实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全面跃升。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需要打造鲜明文化特色,保存历史名城传统风貌和个性,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厚重的城市文化积淀。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王震中通过《中华文明形成的标志及其早期形态特质》的主旨报告,尝试从历史学角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他从“文字说”“城市说”“阶级说”等现有学术观点出发,提出“都邑说”作为中华文明形成的物化标志。王震中以良渚和陶寺两大遗址为例,深入分析了前者的三重城结构与玉礼文化,以及后者的宫殿区与观象台,指出“都邑”的兴起不仅反映了文明早期的社会结构与礼仪体系,更展示了中华文明从聚落走向国家的历史进程。
会议由西安市社会科学院、西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秦岭文化研究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