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仁仁在《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4期撰文指出:帛书《易传·系辞》云“理材正辞,爱民安行,曰义”,与此相应的今本《易传·系辞》作“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两相比较,“材”通“财”,不会带来文本的思想差异,而“爱民安行”与“禁民为非”之间的文本差异,显然包含着一种思想的差异乃至变迁。由此上溯于孔子,下至于孟子。由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发展出“爱民”观念的可能性,到帛书《易传》和战国简明确提出“爱民”的思想观念,并辅之以“义”,再到今本《易传》改“爱民安行”为“禁民为非”,从而进一步凸显“义”的独立价值,最后到孟子的“仁民”思想,形成了一条先秦儒家“爱民”观念的变迁与发展线索。这条思想线索有一个更深层的内在的思想基础,即以“仁义之道”为“人道”,并赋予人性,落实于社会生活,从而对传统社会民众的政治主体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