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第二届内地(大陆)与港澳台课程教材研讨会”在华南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主办,聚焦“智能时代中小学课程教材的建设与发展”。
与会专家会场合影
人工智能深刻影响课程教材
华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晓方表示,华南师范大学长期深耕港澳台教育研究,致力于推动内地(大陆)与港澳台的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的二十七所单位四十余名专家参会,围绕智能时代课程教材发展方向,探讨教育数字化等议题,呈现了广泛参与和多元开放的特征,有利于促进课程教材体系的发展,为人工智能在课程教材中的应用贡献智慧。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刘月霞表示,过去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在培养时代新人、优化课程体系和推动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仍然存在跨学科课程整合不足、部分地区教学方法陈旧及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面对智能时代,刘月霞建议,未来课程体系需在坚守思想性、凸显时代性、重塑基础性、加强综合性等方面着力,呼吁内地(大陆)及港澳台专家协同探索人才培养与课程教材创新,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发展优质数字教育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需关注人与技术关系、人类命运及教育价值重构等核心问题。华东师范大学杨向东教授表示,我国课程改革在模块化课程设计、校本课程开发、三级课程管理、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成就卓著,但存在“三维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失衡、课堂教学形态未能实现根本转型、学科与跨学科素养未有机融合等问题。展望未来,杨向东认为应反思学科本质,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模型,突出围绕大观念的知识结构化、树立素养导向的学业成就观,以平衡技术红利与人文价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人工智能不仅是科技发展,更会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认为,应将人工智能教育视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关键,通过守正创新、健康有序、行稳致远的策略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实现人工智能教育的融贯、融入、融汇。此外,熊璋表示,人工智能教育在重视实操性的同时应坚持立德树人的初心,坚持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格局,坚持教育教学的规律,重视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表示,教育现代化已迈入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的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破解传统教育“不可能三角”(大规模、个性化、标准化)的关键路径,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个性化培养与高质量标准三者的协同突破,从而缓解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均衡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分配的矛盾。他表示,面对不可逆的时代挑战,教师素养应从“智能的教”迈向“智慧的教”,包容学生成长的不确定性、关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香港教育局科学教育组总课程发展主任林威廉分享了香港“AI+科学教育”的思考与经验。他认为,当前优质数字教育的发展目标不仅仅是提升学生和教师的数字技能、优化数字教育基建的配套,还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协同效应。AI可辅助设计科学实验、促进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但教师需始终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本质与方法论,应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促进者”和“共学者”。此外,林威廉还特别提到,如传统评估模式与知识导向型教学体系未同步革新,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或许将加重学生的负担。
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课程发展及评核处处长郑锡杰表示,澳门特区政府正在推进全面普及智慧教学,期望运用智慧科技提供个性化及精准化的学与教,提升教学效能,同时将修订《课程框架》及《基本学力要求》,保障学生学习编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的课时及内容,将人工智能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此外,澳门特区政府还将通过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推动跨学科学习、联动校内外资源等举措支持学生参与赛事、推动高等教育相关课程建设,助力澳门教育高质量发展。
澳门城市大学教授郭晓明介绍了澳门AI教育的新进展。据了解,澳门要求小学编程及AI教育课时不少于26节,初中课时不少于29节。2026年,澳门将投入超2亿澳门元用于开展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教学人员培训、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人工智能实验教室建设等。此外,澳门注重全社会的AI教育,将与科技企业合作推进“全龄友好”的AI课程,为长者、一般居民及在职人士分别提供AI认知与安全知识、AI工具应用及增进职场竞争力的培训。未来,澳门将借助国家资源,加强大湾区合作,推动AI教育更广泛发展。
研讨会还同期举办了“区域课程教材建设”“学校课程教学改革”两个平行会议,来自内地(大陆)及港澳台地区中小学、教育研究机构和出版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驱动课程教学创新、推动课程教材变革等议题展开深度分享,呈现了各地在智能时代教育实践中的创新探索与前沿思考。
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执行主任马早明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表示,本次研讨会为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在课程教材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利于推动智能时代课程教材的创新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持,并为“一国两制”行稳致远贡献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