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多位深耕城市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会。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专题学习研讨会”现场 校方提供
会议发言嘉宾之一 校方提供
会议发言嘉宾之二 校方提供
满足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周承在致辞中提出,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以人为本”提升到新时代城市发展的核心高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在治理服务中彰显民生温度,同时确立了城镇化转向稳定发展、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作为高校,要深度开展城市治理范式转型研究,为科学解构“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等内涵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要加速培养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复合型治理人才,依托“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发展新路径。他还对研究院提出“进一步强化政治引领、进一步强化问题导向、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进一步加强协同联动、进一步提升国际视野”五点新要求。
上海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曾群提出,当前上海重点推动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工作,通过资源下沉与机制整合,破解基层治理“三跨”难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党建引领是城市基层治理的“魂”,既是机制又是方法,能有效推动治理对象向治理主体转变,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新要求,上海正在加强运用12345热线数据分析研判网格治理热点难点问题,有的街镇已在试点利用AI大数据模型优化工单处置流程。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提出,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十年间为上海城市建设与治理贡献了大量决策咨询成果。他在发言中系统阐释了“1+6”任务框架,主张在全国层面优化城市群功能协同并重点突出长三角一体化,期望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协同推进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大城市建设,着力提升精细治理能力与城市文化软实力。
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桂余才认为,就应急管理工作来说,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路子,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在城市建设上,要注重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强化空间结构及工程、产业等功能韧性;在城市管理上,要注重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治理,以绣花的精神提高精细化水平,有效防控安全风险隐患;在事故灾害上,要注重从被动应急转向主动防御,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切实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经济师魏陆提出,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十五五”期间将持续强化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等五个中心核心功能,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依托好浦东引领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示范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等平台,优化“中心辐射、两翼起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增进民生福祉和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提升城市治理能力。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徐存福提出,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突出“治理”导向,与“管理”形成递进关系。上海市住建委长期与研究院互动合作,期待借助智库力量,为相关文件起草和实践推进提供支持,同时衔接“十五五”规划相关工作。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认为,本次会议将城市文明与文化提升到核心位置,强调文化是城市核心竞争力,需融入城市血脉,实现与创新、韧性等建设的无缝衔接。会议体现了中国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化,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研究高度。当前上海正在深入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建设,努力将文化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探索现代城市文明新内涵。他呼吁专家学者着力两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一是系统总结上海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的创新实践经验,将发展实践上升为中国城市理论;二是打通城市相关学科,文理交叉融合探索构建中国城市自主知识体系。
探寻未来城市韧性发展实现新路径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任教授、“城市复杂风险防控与韧性治理”上海市应急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旦分析了当前城市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传统风险影响趋于极端化,同时新材料、新能源、新业态等带来诸多非传统安全威胁;风险结构呈现跨类型耦合、跨时间演变、跨空间扩散的新特点。针对我国城市安全治理存在的短板提出三点建议:一是深化城市韧性基础评估;二是强化基础设施韧性提升;三是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他提出,建设韧性安全城市是保障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重任,需各方协同贡献智慧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智库中心主任、文科建设处副处长李新碗提出,城市学是未来按城市功能需求开展综合研究的新兴交叉学科,需打破学科壁垒。为此,他呼吁发挥交大智库集群优势,通过资源整合与专题研究会深化主题研究,例如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团队协作,推动城市学理论创新与政策实践结合。这一布局旨在为“十五五”期间城市综合治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中国特色城市学学科构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院长、讲席教授阮昕提出,衡复风貌区所代表的“上海模式”具有独特韧性价值——其融合农耕时代生态基底与租界时期街区肌理,形成高层公寓、洋房、工人新村混杂的宜居形态,历史峰值人口密度达16万人/平方公里却未出现过度拥挤,反观五大新城人口密度不足2万,凸显其规划借鉴意义。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示,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需遵循客观规律。从土地方面看,城市面积扩张趋稳,但亟须优化建设用地配置;从人口方面看,经济增长、制度改革及农村人口结构变化将持续支撑城市化进程,大城市人口集聚趋势不变。应明确,大城市是未来城市先行先试的核心载体,是新发展格局的核心枢纽,需集聚创新要素赋能制造业升级,同时城市作为服务消费中心,也需顺应服务业占比提升规律,在都市圈内形成优势互补格局,要通过线上技术、AI与城市密度互补,不断强化大城市发展服务业的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长聘教授、可持续生态研究中心主任车生泉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及研究实践,分享了上海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考。他提出,上海作为水绿林复合的湿地城市,区域差异显著,其正围绕新城绿环、环城绿带等区域,开展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等融合研究,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生物多样性、高温热浪等方面制定建设指标与评估方案。
研讨会第一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主持。研讨会第二阶段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教授主持。
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