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27日,“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暨第十届硕博论坛”在江苏盐城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的近400余位学者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聚焦文学地理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实证研究、跨文化比较以及文旅融合应用等前沿领域,展现出中国文学地理学发展的新格局。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
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曾大兴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11年首届年会在南昌召开以来,学会始终以推动文学地理学研究为核心使命。十五年间,学会工作与成就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拓展学科队伍,推动学术研究。二是明确研究对象,构建理论体系。文学地理学以“文学和地理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初步建立了一个“逻辑自洽”的学科理论体系。三是培养青年人才,赓续学术血脉。学会吸引大批青年学者加入,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让学术研究得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四是推进应用研究,强化成果转化。文学地理学(尤其文学景观研究成果)蕴含巨大文化资源转化潜力,已获旅游学界认可。未来,文学地理学研究需在学术成果转化、融入旅游产业及研学旅行方面下更大功夫。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吴必虎教授认为,地理学者参与文学地理学研究,能为语言、音乐、地名考证等研究注入空间分析能力,用GIS技术、环境变迁理论等打开新维度,实现从“文本解读”到“空间实证”的突破。“这不仅是技术赋能,更是理论创新的契机,唯有文学与地理交叉,才能让文学地理研究跳出纯文本阐释的局限。”他呼吁地理学者积极加入文学地理学研究队伍,同时建议:高校与研究机构牵头成立跨学科专委会、设立文学地理研究中心,搭建协作平台;基金评审增设跨学科专项;相关学术评价体系明确纳入跨学科成果,破除单一学科壁垒;开设文学与地理交叉课程,定向培育既懂文本又通空间的复合型研究者。
中国旅游出版社副社长胥波表示,文学、地理与旅游紧密相连、相生共荣,共同构筑起一个“文化生态圈”。文学如同为旅游注入了鲜活的灵魂,是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精神向导;地理则为旅游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是承载故事与情感的空间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旅游,则凭借其独特的“在场性”体验,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鲜活素材,更为地理价值赋予了生动而深刻的表达,堪称激活文脉、活化空间的“行走课堂”。当下,旅游消费正经历深刻变革,旅游若要实现创新发展,还需文学、地理的深度加持,以满足大众对“诗与远方”的深切向往。中国旅游出版社已正式立项《中国文学景观志》,旨在系统梳理全国文学景观遗产,填补学术空白,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提出文学地理学研究需把握好三个方向:其一,紧跟前沿、立足当下以提升理论。其二,强化文化反思,树立全球视野。其三,立足文学、回归审美。
主办方表示,本届年会反映了文学地理学研究的三个发展趋势,即理论探讨更加深入,研究视野持续扩展,现实关怀日益增强。学者们不仅关注经典理论问题,也积极回应当代文化实践。在研究方法上,传统考据、理论阐释与数字技术正在形成互补。未来研究需要在理论创新、领域拓展、跨学科融合等方面继续推进,推动学科健康发展。
会议由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主办,盐城师范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