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伊丽莎白·金(Elizabeth King ) 艺术家、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雕塑与扩展媒体系荣休教授
主讲人简介:
伊丽莎白·金,雕塑艺术家、作家。伊丽莎白·金对艺术家和工匠如何塑造人体形态感兴趣,从跨文化雕塑传统到医学模型、木偶和自动机械。 她使用木材、瓷器和青铜等多种媒介进行创作,呈现可移动的身体,并通过定格动画电影为她的雕塑赋予生命。
她与画家Louise Bonnet的双人展 De Anima 刚刚在纽约市的瑞士研究所(Swiss Institute)开幕。 除了Miracles and Machines: A Sixteenth-Century Automaton and Its Legend(2023年),她还著有 Attention’s Loop: A Sculptor’s Reverie on the Coexistence of Substance and Spirit (1999年)。她是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雕塑与扩展媒体系的荣休教授,1985年至2015年曾在该校任教。她的作品被华盛顿特区赫希洪博物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休斯顿美术博物馆、里士满弗吉尼亚美术博物馆以及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永久收藏。
与谈人:
王哲然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
内容摘要:
本次讲座将围绕盖蒂美术馆出版的书籍《奇迹与机械:一台十六世纪机器人与传奇》(Miracles and Machines:A Sixteenth-Century Automaton and Its Legend)进行。这本书只关注一件物品。一台小型自动人偶,在文艺复兴晚期制作于欧洲,现藏于华盛顿史密森尼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
博物馆如此标注这件作品:“一名修士的自动人偶; 西班牙或南德地区;16世纪中叶;木材、织物和铁质机械;16英寸高。”
诞生于发条动力钟表初兴的欧洲。它被科技史家视为早期自动装置的典范,也是同时期蓬勃发展的彩绘木雕艺术的杰作。这是一尊被赋予生命的雕塑。
1977年进入馆藏时,这件最初被称为“僧侣”(虽僧侣(monks)与修士(friars)含义并不相同,但此名被沿用至今)的藏品保存完好,仅外袍与十字架被后世替换过。人偶通过长袍下隐藏的三个滚轮实现“行走”,双脚从袍摆下交替迈出。行进时,它一手捶胸忏悔,一手挥舞木十字架,头部与眼珠交替凝视十字架与观众,嘴唇开合似在讲话,间或俯身亲吻十字架。
传说此自动人偶是为纪念一位治愈西班牙王室成员的方济各修士 Diego de Alcalá 而制的还愿像,该修士后也因这一神迹被正式封圣。
本书由雕塑艺术家伊丽莎白·金与钟表匠W·大卫·托德合作完成。两位作者通过跨学科研究追溯了这个传说的源头与人偶的真实身世。整个故事交织着艺术史、科技史,更涉及宗教、医学、哲学、民俗乃至政治等各个维度和领域,这些共同构成了我们理解这件装置原初意义的密钥。
十六世纪的观者是否曾疑惑:这位修士是否是受神的感召而动的生命?当现代观众目睹它的运转时,我们实则直面着人类与人工生命永恒的认知困境:能动性的幻觉、信仰的心理机制、虚拟形象的"拟人性",以及关于机器人能力边界的争论。即便只是瞬间的错觉,也将在我们意识中留下长久的回响。
本场讲座佳作书局联合盖蒂出版(Getty Publications),并邀请到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副教授王哲然作为与谈人,从科技史和艺术史的角度与作者 Elizabeth King 深入探究这件小巧但充满谜团的自动机器人——“僧侣”。
主办单位:
佳作书局
盖蒂出版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5/08/07 19:30- 视频号直播 @佳作书局
信息来源:佳作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