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27日,“第九届全国第二语言加工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的百余位语言学专家与会,围绕主题“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二语加工与二语教育”,共同探讨数智时代学科交叉与融合背景下第二语言加工领域的前沿问题。
第二语言加工是一门研究第二语言使用和习得心理过程的学科。在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当下,人工智能以革命性态势重塑学术研究范式,为跨学科发展开辟了多维创新空间。西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全进认为,当前,人工智能正成为重构科研范式的核心驱动力,为第二语言加工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第二语言加工研究领域正经历着历史性变革,学术界对语言认知加工机制的理论探索及其教学实践转化已形成深度联动,进一步加强对第二语言加工与新兴技术的结合研究对建设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会长常辉表示,传统语言研究面临新的瓶颈,要着力提升第二语言加工的学科地位,加强学科融合与交叉研究,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对话,不断创新研究方法,积极探索社会应用,以推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AI技术促使外语教学、学习交互方式的改变。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卢植认为,AI技术在一定程度冲击或挑战着教育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尽管人工智能对人类智能的作用是巨大的,但始终居于辅助和赋能的地位,作为以外语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应用语言学,要积极加强对学习者认知规律的洞察,加大对AI技术的研究和积极应对,主动聚焦AI场景下人机协同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加快构建教育神经科学理论框架和方法体系。
北京语言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江新表示,第二语言加工研究要积极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借助大语言模型,更深入地探究第二语言加工的奥秘和内在机制,解决人工智能迭代中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新问题。
会议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第二语言加工专业委员会与《当代外语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