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27日,第三届“四十年代的国家想象、地方经验与文学形式”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战时体验与文本实践、40年代文学的多元面向、战时文学的地方经验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云南大学副校长杨绍军探讨了西南联大作家在云南的在地经验对其文学活动的影响。他认为,研究者应把实地感受与理性分析结合起来,打开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新可能。《学术月刊》杂志社副编审张曦认为,20世纪40年代的文学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向,作家在处理复杂的战时生存经验时体现出的思想和写作深度,构成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现代文学研究学术富矿。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全面梳理了“战时中国”与20世纪40年代文学研究的可能性,认为战争不仅重塑了中国文学的实践形式与诗学模式,更深刻改变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维东认为,解放区文艺是由多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根据地文艺构成的。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段从学强调,抗战文学推进了“五四”新文学的发展,构成中国现代文学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
沙汀、骆宾基、萧红等现代作家的地方经验书写,云南的“边地景观”与西南联大文学,抗战文学的通俗化实践,战时中国与周边地区的文学交往等话题,也在会上成为热烈讨论的重点。
会议由云南大学文学院、《学术月刊》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