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女性心理健康,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课题。7月25-27日,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2025年学术年会在南京召开。大会以“‘心理—医学—政策’多学科交叉视角下的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为主题。
开幕式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鸣主持。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焦瑞华在欢迎辞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结构深度调整期,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女性生育心理支持不仅关乎个体福祉,更关系民族未来。本次大会以跨学科融合视角回应时代命题,南京大学将继续发挥其历史底蕴与学科交叉优势,推动心理学与医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的深度协同,为人口战略和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贡献“南大智慧”。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苏彦捷在致辞中表示,将近建设一年的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响应优化生育政策的迫切需求。专委会(筹)自筹备阶段便广泛吸纳医学、社会学、人口学等领域专家,充分体现了中国心理学会“用学术研究影响国家政策、切实服务人民群众”的宗旨。
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罗跃嘉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在中国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早在20世纪初,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即创立了中国首个心理学系。“生育支持”的国家人口政策赋予女性与生育心理学研究以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而南京大学始终是推动这一进程的重要力量。
江苏省心理学会理事长邓铸在发言中提出,面对现实问题,女性与生育心理学已成为关乎家庭健康、子女教育和女性身心保障的关键领域。江苏省心理学会将整合省内高校、医疗和社会资源,支持专委会(筹)共建跨学科团队,推动心理学成果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与服务方案。他还呼吁男性承担起关爱与科研责任,共同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氛围。
本次年会共设有7场主旨报告、13个专题共50余个分论坛报告,同时还组织了“感知互动表达艺术治疗”工作坊。专委会(筹)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王争艳提出,专委会(筹)的建立在生育研究领域架起一座跨学科的桥梁,填补了女性与生育心理研究的系统性空白,以专业视角解码生育意愿、育儿压力等深层心理机制,为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王争艳介绍了专委会(筹)关于《育龄人群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研成果,强调生育不再仅是个体选择,更成为被专业守护的生命体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不同学科视角下生育友好型社会构建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未来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2025年学术年会参会者合影 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提供
与会学者表示,本次年会紧扣时代命题,立足“心理—医学—政策”多学科交叉点,系统整合临床干预、公共政策与社会支持资源,推动女性生育心理健康研究与服务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将持续紧跟国家战略方向,致力于进一步推动和促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心理学会女性与生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筹)主办,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联合承办,江苏省心理学会、江苏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研究基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日初心理健康研究中心等多家单位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