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佳琦、廖文钰、张帆在《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5年第3期撰文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介入创意劳动,青年创作者成为人机共创模式下考察主体性重构的核心对象。“协同中的赋能”与“对抗中的确认”双重路径,为理解青年创作者的主体性生产提供了辩证视角:其既有赖于智能工具辅助的增能效应,又来自于人机竞争性共谋、控制权博弈与边界再协商所促使的青年创作者对自身主导地位的确证。然而,浅表化、程式化与伪个性化的“伪饰创意”,或使技术对青年创作者的操控更为隐蔽,甚至以生产主体性的感知达成抑制主体性的实质,带来思维自主性消解、审美判断力同质与身体实践的虚无。基于此,可从认知、实践与生态等维度,为数智时代创意劳动转型提供理论支点,亦为增强青年创作者的主体性探索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