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安霖在《西部学刊》2025年第11期撰文指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关于精神生产的观点,深入分析了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精神生产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且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互依存,即精神生产依赖于“现实的个人”从事物质生产,而精神生产的发展反过来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精神生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并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思想动力;另一方面,精神生产的发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