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27日,由中国唐史学会主办,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大一统视阈下的唐代民族与边疆”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四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吉林市举行。
会议现场。记者 钟义见/摄
北华大学副校长杨洪秀在致辞中表示,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地区之一和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交汇融合的枢纽地带,在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宫健泽主持开幕式。
中国唐史学会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拜根兴认为,唐廷奉行的开放包容政策与羁縻府州制度,为新罗人入唐定居与海上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文化土壤。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鸿宾将唐朝建构的跨越长城内外、胡汉融合的大型王朝,作为再思考对象予以审视,认为唐朝前期的布局即中原与草原的兼通模式,不但为元清的南北统合奠定了基础,更擘画出内外欧亚大陆南北关联并以南主北的东方模式。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永平以马球运动东传为例,认为唐宋时期的马球运动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与交流,也是古典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并展现了唐文化在东北亚的“全球史”意义。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德山认为,唐朝与吐蕃、奚等民族的和亲,加深了今西藏地区和东北地区古代民族对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认识,使其成为以唐朝为主导的东亚历史世界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扩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空间。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冯立君则以“胡汉体制论”为框架,重新阐释了中古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成逻辑,为学界深化中古史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会上,与会学者还围绕“唐代的大一统观、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唐代的民族‘三交’”“唐代的碑刻与墓志”“武周研究与制度”“唐代社会与思想文化”五个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与会学者合影。记者 钟义见/摄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82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152名学者参加会议。学者们以严谨的考据和开阔的视野,为中国的唐史研究注入更多独到见解,汇聚更多力量,将中国的唐史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