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科发展峰会在厦门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就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科的拔尖人才培养、跨学科人文研究、科研平台与科研团队建设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中文学科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人工智能推动中文学科革新、带来崭新生态的同时,也伴随多种隐忧。天津商业大学副校长余江认为,人工智能可以从研究方法革新、教学模式转型、文化传承助力三方面为中文学科发展带来机遇,但也埋下技术消解文化深度、造成学术不端等忧患。在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看来,人工智能大模型切断了学者阶梯式成长的生态链,可能让学术研究渐趋单一。在大数据时代,只追求娱乐化解读而缺乏思想深度的“快餐式”文学研究模式,应引起学界警惕。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提出,如何以人文精神缓冲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是亟须思考的命题。
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肯定了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同时也呼吁警惕技术失控风险、学术伦理失范、人类能力退化等危机,要明确人工智能的使用边界和规范。《天津社会科学》主编时世平表示,人工智能推动人文学术呈现文献全景化、研究跨学科化与结论数据化特征,但存在虚构文献、学术平庸化及方法论伪创新风险,学术期刊需在技术迭代中保持批判性观察。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与挑战,中文学科需要锚定人文内核,筑牢抵御技术异化的精神堤坝。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尧表示,中文学科的百年演进始终伴随自我更新的能力,当前面临的核心危机在于思想能力的弱化而非技术冲击,因此需要区分创作与研究二者的辩证关系,以人文价值为锚点,在技术、资本与制度的复合博弈中保持战略定力。
坚定中文学科的人文内核
中文学科当探寻人机共生之道,在跨界融合中开辟一流学科建设发展新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集合,文学与语言学科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度不同,数字化平台资源建设要有权威的基础模型为支撑,才能建立专业的知识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赵稀方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实践及其意义,呼吁从跨学科角度关注相关命题。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李跃力强调,面对人工智能的“主体僭越”,要重申人文性与主体性,明晰中文学科的坚守与应变,实现更高层次的学术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陈涛认为,在人工智能可跨模态生成文本的语境下,创作主体不再局限于人类,文学主题拓展至人机共生关系中的“新人类”,但必须守住人文学科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审美,避免在多元混杂的语境中丢失人文内核。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云龙表示,要充分关注和挖掘数字人文、创意写作等新的文科增长点,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时代机遇和挑战。
在武汉大学文学院院长于亭看来,面对人工智能冲击,中文学科要在技术变革中捍卫人类自由意志、情感尊严与创造性本能。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认为,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科需构建新生态,主动拥抱技术,不能迷失自我、丧失判断,要保持从容心态,立足语言文学本质,坚持阅读思考写作,适度借鉴而非依赖。
开拓中文学科发展新格局
培养中文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夯实基础、融入技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沙先一认为,要以高水平的科技反哺教学,将优质的科技资源转化为教学和育人资源,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倡导以广义创意写作推动大学中文教育改革,通过学科升级应对文化过剩挑战,提升中文教育的全球影响力与学科地位。
在人工智能时代,中文学科亟须开辟“有组织科研”的新范式。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杜晓勤分享了中文学科有组织科研活动中团队与平台建设路径的经验。他认为,一要打破学科壁垒,打造跨界的科研平台与工作坊;二要引进新鲜血液,增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助力其成长为中文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美国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张旭东认为,人工智能挑战了当下中文教育的某种重复、低端的知识生产模式,这也将带来中文学科范式的转变与革命,“创智”而非“复制”或将成为中文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冬梅发现大学生语言能力持续退化,根源在于语文教育知识体系错位,需要大学主导重构教学内容,将前沿语言学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
会议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等单位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