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18日,第十八届国际历史地理学家大会在沪举行。与会学者围绕“历史地理学:多样性与可持续性”主题,从多元学科视角作了深入研讨。会上还启动了“环境演变与中华文明形成数据平台”。
会议现场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陈炼/摄
历史地理学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桥梁,是连接自然与人文的重要纽带。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理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陈发虎表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根植于古典文献传统,并在顾颉刚、谭其骧等学者推动下,逐步建立了涵盖气候、地貌、政区、城市等多维方向的系统学科体系。历史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既需立足中国经验,推动传统知识的系统化与理论化,也应主动引入现代科学方法与国际学术视野,实现多种知识体系的交流互鉴,在文明多样性背景下不断丰富历史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路径。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提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应摆脱单一中心和线性叙事的局限,在研究视角上体现区域差异性与互动性,在方法上融合时间演化与空间结构的双重维度。
学科的活力来自知识生产与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而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始终同国家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唐晓峰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历史地理学广泛参与黄河治理、干旱区考察与生态修复等实践,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确立了关怀现实的学术传统。进入21世纪,公众日益重视空间记忆与文化认同,历史地理知识逐渐融入课程教育、大众传播和城市规划等多个领域,成为解释地方特性与构建文化共识的重要工具。历史地理学的可持续发展需在坚持理论自主性的同时,加强面向现实问题的知识转化能力,推动其成为一门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温度的学科。
会议由复旦大学与中国地理学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