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7月13日,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重大课题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开题专家论证会在青岛举行。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吴强明致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党委书记吴强明出席会议并介绍近年来学校发展情况。他强调,学校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十四五”以来再次获批山东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功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两个结合”重大课题研究意义深远,希望课题组立足学科前沿与时代需求,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持续转化高质量成果,不断提升思政育人质效。
项目首席专家、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瑞涛围绕项目的选题背景、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进展及未来规划等方面作项目汇报。子课题负责人中央编译出版社张远航、深圳大学周建新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赵付科教授、滨州医学院卜建华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张荣华教授进行补充发言。
会议现场
聚焦“两个结合”的辩证统一性与有机整体性
在专家评议环节,专家组围绕项目内涵、研究内容、历史动因、逻辑阐释等方面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岩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虽属不同维度,却相互依存、不可割裂,唯有在统一框架内进行辩证整合,方能把握精髓。当前研究的核心难点在于构建能有机统摄二者的阐释框架。他特别强调厘清“两个结合”内在逻辑关联的紧迫性。“第二个结合”并非独立于“第一个结合”之外,而是与“第一个结合”相互交织、渗透。“第一个结合”构成“第二个结合”得以展开的现实基础与前提;“第二个结合”则是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的深化、拓展与文化维度的升华,二者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两个结合”立足点相同——均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目标追求一致——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且互为作用支撑。“第一个结合”着力于把握实际、指导实践,解决理论引领实践的问题;“第二个结合”则突出思想融通、理念互鉴,解决科学理论汲取文化精华、赋予中国风格气派的问题。两个层面的结合在逻辑构架上内在联通,在精神气韵上映照呼应。
“两个结合”是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这一论断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规律性认识的深刻总结,也充分凝练了我们实践的成功经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关注理论阐释框架的构建。他认为,“两个结合”的意义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品格,“第一个结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第二个结合”关乎文化根脉的赓续创新,二者相互依存促进。其意义不仅体现在思想文化层面,更深刻作用于实践进程,这双重维度亟须在研究中充分凸显以形成系统阐释框架。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则从思想史演进角度指出,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途径由“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要深入研究“两个结合”的原创性理论贡献,不断提升“两个结合”能力。
推进“两个结合”的多维理论阐释
与会学者从哲学根基、历史脉络与理论结构等多维视角,深入挖掘“两个结合”的丰富理论意蕴。
“两个结合”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又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张瑞涛提出,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与丰富内涵,需要深入研究阐释“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哲学逻辑等五方面内容。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系统的哲学透视。在本体论维度,他强调“两个结合”是关涉民族生存发展的方法论,触及民族存在的本体论基础,确立了一个民族依赖其独特且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体系而存续的核心前提。认识论维度上,核心在于探究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融合的内在机制。在他看来,三者相互依存、互为中介,构成一个以彼此为存在条件和理解前提的辩证统一体。
“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其深化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拓展,特别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紧密交织。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增福认为,在理论逻辑层面,亟须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要义及其与马克思主义深层契合点的探究,同时系统阐发“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理论维度上,“两个结合”作为原创性标识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推动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与理论创新;实践维度上,它夯实了道路的文化根基,激活了文化主体性,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世界维度上,它贡献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迷思。
深化“两个结合”研究的实践路径
面对如何深化研究的核心命题,与会专家提出了强化问题意识、聚焦关键议题与面向未来的实践导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培永提出,“应警惕过度依赖繁复框架导致内容空疏化的‘框架式思维’弊端,重心应始终落在实质性内容的深度开掘上。”他强调研究必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强化问题意识与前瞻性。相较于历史文献的梳理,应着重对新时代提出的“文化主体性”“文化生命体”“人类文明新形态”等与“两个结合”紧密相关的重大命题进行深度解读与理论阐释。“两个结合”的研究应在阐释历史与现实逻辑基础上,着力探索“两个结合”如何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路向。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安增聚焦于关键概念与逻辑的廓清。他提出,深化“两个结合”研究必须清晰界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内涵与边界,这是研究的理论前提;在生成逻辑层面,需超越简单观点类比,实证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实际影响;在历史逻辑层面,重在系统梳理党探索“两个结合”的实践历程与阶段特征,呈现从探索到自觉的演进。
王岩强调深化“两个结合”研究,必须将唯物史观作为根本分析方法贯穿始终,基于此精准定位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功能与作用。既要重视文化的强大能动性,又必须科学评估其非决定性,避免将其视为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脱离唯物史观框架,研究极易偏离方向。
在商志晓看来,推进“第二个结合”需实现深刻的“化学反应”而非简单“拼盘”,使其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气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更深厚的文化支撑。推进“两个结合”,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本次会议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