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星海、薛喜慧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5年第4期撰文指出:在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时代下,少子化趋势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已经催生出新的变化。基于默顿的功能论可发现少子化对教育兼具正负向影响,且存在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之分。少子化对教育的正向影响体现在:宏观上,显性影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隐性影响推动教育体制的调整与变革;中观上,从教学方面来看,显性影响协同人工智能优化教学过程,隐性影响转变学生合作模式,从科研层面来看,显性影响促进科研聚焦前沿,隐性影响拓展科研研究方向;微观上,显性影响调整家庭教育资源配置,隐性影响变革家长教育理念。其负向影响包括:宏观上,显性影响导致教育资源闲置,隐性影响滋生教育改革惰性;中观上,从教学方面来看,显性影响抑制教师职业发展,隐性影响抑制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从科研方面来看,显性影响易造成科研资源分配失衡,隐性影响弱化科研成果创新性;微观上,显性影响加剧教育内卷,隐性影响易造成培育方向失衡。针对以上问题,基于人工智能背景提出相应对策:宏观上,应做到教育资源配置合理性优化,教育财政结构适应性调整;中观上,应做到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性提升,学生学业任务合理化减负,科研资源分配适时性调整;微观上,应做到家庭教育理念创新性升华,教育资源获取多元性拓展,教育风险危机审慎性防范。总之,今后应进一步挖掘教育强国背景下少子化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深层机制,从而为实现教育强国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效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