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创建40周年系列活动“首届老龄化传播研讨会”近日在深圳大学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就老龄化传播领域的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及学科发展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讨论。
老龄化传播以增进老年人福祉为核心目标,通过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助力全球老龄化治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杨洸表示,此次研讨会是学院健康传播学科建设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期待通过交流推动学术思想的深度碰撞,为推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贡献力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孙少晶提出,研讨会聚焦我国老龄化进程中的关键议题,展现出强烈的本土意识、前瞻视野与学术担当。
深圳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焦璨表示,“老漂族”作为城市化进程中随子女迁徙的特殊老年群体,面临生活环境、角色与关系的多重转变。在此背景下,应以积极老龄化理念重塑对“老漂群体”的认知,将其视为具备成长潜力的主体。她呼吁政策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认知水平与性别差异,加强对老年人迁移适应过程与规律的传播心理学研究,以有效地促进“老漂族”积极老龄化进程。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锦辉认为,社交媒体推荐算法在提升信息分发效率的同时,可能会系统性剥夺以老年人为代表的弱势群体获取可靠健康信息的权利。面对这一伦理困境,相较于算法改良,更迫切的是提升老年群体的信息素养,增强其识别低质内容与主动获取权威信源的能力,以打破“算法把关人”的隐性控制,切实保障健康传播的公平性。
在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周裕琼看来,为助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传播学研究应将重心从“老年传播”转向“老龄化传播”,将“老龄化”视为宏观基础结构和动态过程,考察全生命周期各年龄群体通过媒介形成的关于“老”的社会文化共识,发掘智能媒体在促进老年人福祉与文化传承中的潜力。老龄化传播研究需从科学主义转向人文主义,深入老年群体生活田野,重新审视老年人与数字技术的关系。
老龄化社会的诸多议题呼唤传播学的积极介入与回应。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熊慧聚焦老年人在数字社会的困境,从能力理论视角出发识别老年数字贫困的多元类型与成因,呼吁精准化的数字支持政策,助力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艳分析了“老漂族”驯化智能手机的过程,强调需超越“数字赋能”框架,关注老年群体与技术互动过程中的主体建构与意义生产。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任玉琛关注“老漂族”在家庭与社会文化空间的“失语”困境,认为缓解其边缘化的重要路径,在于帮助该群体在大众媒介、自媒体及学术生产中积极发声。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何琦隽探讨隔代抚育家庭中的沟通模式如何影响“老漂族”的生活与精神健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研究员谢兴政表示,农村老年群体正通过多重空间重塑社交网络,而善用“自己人”的网络资源是培育其媒介素养、促进数字融入的关键。
会议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健康传播专委会指导,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