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磊在《长江学术 》2025年第4期撰文指出:中国隐逸文化的山林传统在六朝初步建立,至唐代不断完善成熟,又随着时代发展而蜕变转型,不同历史阶段的隐逸精神价值也随之呈现出波动起伏的主题变奏。“愤隐”是六朝隐逸精神的底色,根源于士人文化理想与现实政治之间的矛盾,以山林为据点激发和丰富了审美化的个体心灵。盛唐的“乐隐”反映了士人与皇权关系臻于理想状态,山林彰显了盛唐诗人自尊、自信、自由的精神境界,并以兴象玲珑、秀逸澄静的山水诗境展示出隐逸精神的审美境界。中晚唐的社会政治危机导致隐逸精神的沉潜变化,山林传统也由此蜕变和转型,以白居易的中隐园林为代表,山林日益都市化和世俗化,指引了宋代以后隐逸文化发展的时代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