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8日,“汉语语法史研究学术论坛(2025)”在湖北恩施召开。论坛以“继承和弘扬中国语言学优良传统,构建汉语语法自主知识体系”为主题,旨在探讨如何在继承传统理论方法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守正创新,推动汉语语法史研究发展。
湖北民族大学副校长李军,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张宏树,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会长杨永龙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张刚主持。
李军在致辞中表示,中国语言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承载着绚烂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此次论坛是一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文明传承发展的具体实践,必将进一步推动汉语语法史研究向纵深发展。
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参加论坛,回顾与展望汉语历史语法研究,深入研讨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新理论新方法、汉语语法通史研究和编纂、汉语语法个案或专题研究、汉语历史语法与方言语法研究的互补等议题。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吴福祥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选用语法特征对汉语史进行分期,同时对与汉语史分期相关问题(如分期的标准、阶段和边界)进行讨论。他认为,语言史分期具有两种不同的类型,一种是语言史取向的分期,另一种是语言演变史取向的分期。严格说来,汉语史的分期属于语言演变史取向的分期,而非语言史取向的分期。基于二十八项语法特征,他给出了三阶段的分期方案。
杨永龙分析了当前汉语语法通史编纂面临的一些难题,从“背景与目标”“框架与内容”“思路与方法”“团队与保障”等方面出发,对研究新进展和新成果的总结、提炼、吸纳,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在新的视野下产生的一些新课题等内容进行了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考察了方言中的“叫莫”和近代汉语的常用词“遮莫”,认为二者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通过反问而获得“任由”义,进而发展为连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冠明介绍了唐僧利言及其编纂的汉梵词典《梵语杂名》,重点讨论了“彼、彼去、彼许”“汝、与儞”“仰着、覆着”等词条,并分析了相关语法现象。
复旦大学教授盛益民继续提倡将方言语法史“作为一个具有独立地位的本体性研究对象”,认为现阶段比较可行的做法是以方言区域为单位逐一展开方言语法史研究。
此次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语言学”优势学科、中国语言学会历史语言学分会、北京语言大学历史语言学研究中心和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