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第十二届新闻史论青年论坛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百余名新闻传播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主题“中国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全球视野与本土意识”,共同探讨新闻史论研究的前沿议题与发展方向。
挖掘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发展路径
1815年,由米怜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在新闻传播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并没有盲目追随西方现代化模式,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力与勇气,形成了本土化的现代化转型方案。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表示,在梳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历程时,应当秉持“全球视野、本土实践”的研究理念,既要立足中国实际,深入挖掘本土新闻传播的独特价值和发展路径,又要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促进跨文化对话,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这一学术视角的建立,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内蒙古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达胡白乙拉希望以本次学术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深化北京大学与内蒙古大学在学科建设、科研平台共建、人才联合培养等领域的战略合作,开创校际合作新局面。
中央民族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程曼丽提出,在国际传播体系改革的进程中,必须在守正中把稳方向、在创新中谋求发展,最终实现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实践路径和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突破,构建与中国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传播新格局。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陈昌凤从学科前沿视角出发,深刻阐述了数智时代新闻史研究的转型路径。她谈道,面对技术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闻史研究需要系统性重构:在夯实新闻数据库、知识图谱和数字档案平台等数据基础设施的同时,着力培养兼具数据思维与新闻传播理论素养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建立高校、媒体、研究机构与技术企业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更要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加强国际学术对话与资源互通,共同推进全球新闻史研究在数字时代的创新发展。
激活传播理论学术生产力
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正处于理论创新的关键时期。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主任赵月枝表示,在“文明互鉴”和“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指引下,构建具有主体性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必须立足中国新闻实践的特殊性。既要从学理层面确立中国共产党作为新闻事业领导核心的重要地位,突破西方理论范式束缚;又需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以此作为审视当代中国传播现象的理论基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王润泽揭示了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实践转向路径。她认为,从“新闻实践史”向“实践新闻学”的范式转型,不仅为破解当前新闻学理论解释力不足的困境提供了突破口,更通过扎根实践的研究路径,有效激活了新闻理论、新闻史与新闻业务的学术生产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推动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张丽萍表示,报刊作为情绪与记忆的载体,以文化符号的系统编码、集体记忆的话语重构以及历史创伤与现实抗争的情感共振完成情感认同。其中,“情绪—记忆”框架作为关键的心理动力机制,在贯通历史经验与当代认同之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纽带作用,为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与会专家还围绕国际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背景下的新闻教育与挑战、中国新闻史教材发展与改革、新闻学与智能技术在新时代的发展与挑战发表见解,从借鉴国际经验、重构教材体系、平衡人机协同等几个维度形成学术对话。
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内蒙古大学联合主办,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