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29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9次学科论坛暨“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举办。
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刘林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司林胜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扬主持开幕式。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今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20周年。刘林亚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省在助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政课建设方面的做法及成效。他强调,今年是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对于研究破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义重大,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帮助打造立德树人河南品牌,谱写新时代中原教育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与会领导专家致辞
司林胜介绍了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发展历程、办学特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基本情况。他表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20周年之际召开此次学术研讨会,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指示的积极响应,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深入研讨,把握学科前沿、厘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和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作出新的贡献。
张雷声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具有引领性地位的重要学科。经过20年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必须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生产和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这是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其能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挥引领作用的重要基础。
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
新征程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自主知识构建为例,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吴潜涛表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体系化构建,不仅要致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体领域的知识研究,而且要推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整体性构建。
自主知识体系是学科成熟的标志。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立足"两个结合"方法论,在一级学科整体层面与二级学科具体领域同步深化。通过分层级、分领域的体系化建设,最终构建具有主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全体系。
郑州大学原党委书记郑永扣提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深入理解和坚持“两个结合”。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力:真知识,体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成体系,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性;有自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管用,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报告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迎来最好发展机遇,同时也有诸多问题要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正面临三个转变:一是由规模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二是由条件配置向能力提升转变;三是由政策推动向自我成长转变。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应在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生产,推进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推动中国学术走向世界等几个方面下功夫。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树荫表示,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
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资源,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搭建框架。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历经20年发展,亟待系统总结发展经验,以切实提升学科建设质量。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是本次会议的核心议题。
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副院长肖贵清建议,要以高质量学术研究引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基础;以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筑牢学科发展人才根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孙熙国认为,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需要,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作主旨报告
郑州大学学术副校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表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要实现教学、科研、学者三者融合发展,首要任务是深化基础理论研究,要通过学科平台整合、课程深度融入、宣讲体系创新,实现理论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价值体系的链式转化,使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认同与行动自觉。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董慧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时代逻辑蕴含历史延续性、现实问题性与未来导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要求理论回应深刻的历史方位变革,聚焦数字经济、科技革命、文明形态转型、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实际对现实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增强知识性、体系性和自主性。
在回应时代关切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纵深发展
本次会议还设置了主题发言环节。与会学者认为,应拓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的实践场域。需要围绕新时代历史性成就与历史性变革推动形成新的历史方位、揭示的规律性认识、创造的原创性标识性概念、蕴含的原理性理论、体现的“两个结合”文化根基以及鲜明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尝试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和体系化建构。同时要推进人工智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应利用大模型的预测能力,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趋势进行前瞻性判断,剖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点方向和研究趋势,探索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推动人工智能赋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的创新。
闭幕式和分论坛
本次会议设置三个平行论坛,分别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主题进行分组研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原副校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朱金瑞教授主持闭幕式。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明华致闭幕词,他号召与会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纵深、及时回应时代追问和关切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与会专家合影
本次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共同主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