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改进有利于提升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效能、密切新时代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治国理政实践效能、引领社会主义文化新风尚;有助于学术期刊紧密地连接学术圈与实践圈,让主题宣传论文从“学术存档”走向“社会行动”,最终推动学术研究真正“扎根中国大地,回应时代之问”。
一、学术期刊主题宣传论文文风的现状
学术期刊主题宣传论文大致分为两大类:理论阐释类文章(研究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应用对策类文章(以分析事实资料为基础,归纳社会发展规律、寻找解决办法)。
以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于2023年刊发的主题宣传论文为样本框(2647个),以每家期刊随机抽取1篇为原则,最终获得了151个分析样本,下面从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主题宣传论文进行文风分析。
(一)准确性方面
理论阐释类文章:
文章并未围绕研究问题展开。
分段式论证的八股文居多,文章结构安排不合理。
文章标题之间缺乏逻辑关系,标题与后文缺乏相关性。
围绕单一理论谈贡献,缺乏宏观理论视野。
应用对策类文章:
分析资料时效性较差,重视分析对象一般性,忽略其特殊性。
研究对策与分析资料脱钩,对策建议缺乏可行性和针对性。
存在为量化而量化的趋势,轻理论重方法。
(二)鲜明性方面
理论阐释类文章:
缺乏核心问题,文章结构不以问题为导向,宣传味道过重。
研究对象不明确,核心概念界定不清。
应用对策类文章:
代理变量缺乏合理性和代表性。
问题提出缺乏现实依据和理论支撑。
(三)生动性方面
理论阐释类文章:以理论词汇阐释理论词汇、以领导人讲话解释文件语言的现象普遍,文章与大众语言之间存在距离,无法对党的文件形成有效阐释与传播。
应用对策类文章:为实现创新,存在造词现象,新词或源于交叉分析,或依据现象形成,但都不便于理解,并不利于理论创新或专业知识传播。
(四)创新性方面
理论阐释类文章:
从文章结构来说,理论阐释类文章普遍没有文献综述,缺乏学术性,难以呈现相对于既有研究的边际贡献。
单纯总结梳理前人研究,理论空话居多,难以结合当下实际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应用对策类文章:
党的创新理论与地方实际结合不够,不能通过理论研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与新举措,对策建议不具有可行性。
与既有理论对话不足,存在为发文章而研究的趋势。
二、学术期刊主题宣传论文文风的改进策略
(一)将论文传播力纳入质量标准体系,优化学术评价
可将主题宣传论文的社会传播价值纳入学术评价体系,使论文的可读性、传播广度、实践转化率等成为新的评价维度,推动学术评价从“圈内自证”转向“社会认可”,最终形成“学术研究-期刊平台-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实现学术生态的优化。
(二)打通理论研究与实践改变的通道,避免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改进文风以避免研究者因“术语堆砌”“逻辑晦涩”陷入“自说自话”的困境,通过“问题—对策—工具包”的结构化表达,让政策制定者读懂学术语言,实践者用上理论成果,真正实现学术研究为社会实践提供行动指南。
(三)助力学者突破“学术茧房”,培育学者“公共表达”能力
学术期刊倡导文风改进可鼓励学者追求学术语言训练与公共表达能力间的平衡,学者既能写严谨的学术论文,又可以用通俗语言向公众解释研究价值,打破“学术研究只服务于学术圈”的固有认知,让学者从“书斋研究者”成长为“知识传播者”。
(四)推动学术期刊从“专业权威”到“公共对话者”,构建“开放话语”
学术期刊倡导文风改进,可通过“提问式开头”“讨论式结论”“留白式思考”等具有讨论空间的论文结构,将论文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对话”,提升读者参与度,从而让学术期刊从“知识权威”转型为“公共对话平台”,真正实现了“理论与群众的共鸣”。
三、学术期刊主题宣传论文文风改进的具体措施
具体而言,期刊可从内容优化、表达创新、机制保障三大维度入手,通过“问题导向+通俗表达+制度约束”推进主题宣传论文的文风改进,以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内容层面:从“宏大叙事”转向“问题聚焦”
期刊要倡导以研究问题为导向,以真实资料支撑观点,从而避免“政策复述”“口号堆砌”。
深挖现实痛点:优先刊发围绕具体问题展开分析的论文,要求论文用数据、故事替代套话,避免空泛解读政策。
突出实践价值:审稿时重点关注论文是否提出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例如,针对“共同富裕”主题,优先录用结合现实情况的研究论文,而非单纯阐释理论内涵的文章。
(二)表达层面:从“学术腔”转向“大众话”
期刊要倡导语言通俗易懂,词语简洁明了,避免为创新而随意造词,以降低阅读门槛,有效传递思想、凝聚共识。
简化术语,善用比喻:要求作者避免使用诘屈聱牙的专业概念,鼓励用生活化比喻解释抽象理论。
优化结构,增强节奏:鼓励作者采用“问题引入—现象描述—分析对策”叙事逻辑,避免“引言—文献综述—理论框架—结论”的八股结构;适当使用小标题、短段落,减少无效图表。
(三)机制层面:从“被动审稿”转向“主动引导”
期刊要通过制度设计,将文风改进纳入审稿和刊发全流程之中。
修订审稿标准:将“文风可读性”纳入评审指标,设立“最佳文风奖”,明确“套话连篇、案例空洞”的论文直接退修。
建立作者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学术交流活动,鼓励作者共同探讨“如何把文件语言转化为大众语言”。
强化读者反馈:通过期刊官网、微信公众号收集读者对“语言生硬”“案例陈旧”等问题的反馈,定期调整用稿方向。
(注:文章来源于“社科优选”公众号 作者简介:魏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期刊社社长,《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