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升论文引言部分的吸引力?
来源:网络资料整理

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吸引他们深入阅读,是论文引言部分的核心使命。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作者打造一篇引人入胜的引言,为整篇论文的成功奠定基础。

一、确保开头抓住读者注意力

使用引人入胜的事实或数据:用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统计数据或案例来开头,能够迅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例如:“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而死亡,这一数字比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总和还要多。”

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通过提出一个与研究主题相关且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读者的好奇心。例如:“在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这一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引用名言或权威观点:引用一位著名学者或权威人士的观点,可以增加引言的权威性和吸引力。例如:“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那么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二、明确研究背景和重要性

简要介绍研究背景:让读者了解研究问题的来源和背景。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跨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强调研究的重要性:说明为什么你的研究值得做,它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填补哪些研究空白。例如:“本研究旨在探讨文化冲突的根源及其解决策略,这对于促进全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清晰地提出研究问题

聚焦核心问题:在引言的结尾部分,清晰地提出你的研究问题。例如:“本研究将探讨在跨国企业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策略减少文化冲突?”

突出研究的创新性:说明你的研究与已有研究的不同之处,强调其创新性和独特性。例如:“与以往的研究不同,本研究将从员工心理层面出发,深入分析文化冲突的内在机制。”

四、构建逻辑框架

逻辑清晰:引言部分应该有清晰的逻辑结构,从背景到问题,再到研究目的,层层递进。例如: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日益严重。”问题:“然而,目前对于网络暴力的成因和防治措施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实证研究,探索网络暴力的成因,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使用过渡语句:通过使用过渡词(如“因此”“然而”“此外”等),增强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例如:“然而,尽管已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避免冗长和复杂

简洁明了:引言部分不需要过于冗长,尽量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核心内容。避免过多的细节和复杂的句子结构。例如:

避免:“在当今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网络暴力这一现象也逐渐浮出水面。”

改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暴力现象日益凸显。”

突出重点:突出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避免过多的背景信息。例如:

避免:“本研究将探讨网络暴力的成因、影响以及防治措施,同时还会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网络暴力的差异。”

改进:“本研究聚焦于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其防治策略。”

六、与读者建立共鸣

关注读者兴趣:了解目标读者,从他们的兴趣出发,让他们感到你的研究与他们息息相关。例如:“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你是否曾遇到过学生因网络暴力而受到伤害?本研究将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减少网络暴力的发生。”

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你的研究问题。例如:

避免:“本研究将探讨网络暴力的传播机制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改进:“本研究将探讨网络暴力是如何传播的,以及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危害。”

七、展示研究的现实意义

联系实际:说明你的研究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网络平台制定有效的反暴力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

强调紧迫性:如果研究问题具有紧迫性,可以在引言中强调。

例如:“随着网络暴力事件的不断增加,迫切需要深入研究其成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借助以上方法,作者可以巧妙地撰写出一个逻辑严谨、条理分明的引言部分,为整篇论文的研究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文章来源于网络资料搜集整理)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