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设计理论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
在同济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22日,中国设计理论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九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在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举行。 

中国设计理论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九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现场 校方提供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当前中国设计界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缺乏自主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对理论体系构建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真正的实践应与理论同处最高水平,推动理论范式进步的创新成果方属于真正实践。他呼吁青年学者建立“认知深化—体系构建—特色创新”三维研究模式,积极回应生态文明时代催生的设计理念、体系等多层次创新需求,携手推动中国设计理论研究繁荣发展。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邹其昌教授致辞 校方提供 

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农先文副教授系统阐述了生态家具研究的策略框架,提出五大核心创新维度,包括造型生态创新,色彩生态表达,空间情境营造,文化生态转译,产业生态重构。其核心为“少即是多”理念,在融合地域文化基因的基础上,通过简约设计、一物多用延长产品周期,以产品色彩链接空间体系打造,将文化融入产品与空间,实现“地域文化—材料科技—产业协同”三维体系,让传统文脉在当代语境中再生。 

长沙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王琦教授则从非遗传承的角度,以省级非遗项目湘潭石鼓油纸伞的技艺特征与当代价值为例,讨论了生态文明视角下非遗设计的方法和可能,具体表现为技艺基因、文化符号与产业生态三位一体的逻辑。其中,技艺基因是指对非遗产品的材料、工序和形制进行解码,文化符号是指将材料特性、工序流程等提炼为可传播的文化符号,产业生态则是指通过对非遗传承的本体保护以及现代设计转化的方式促进文旅产业发展,使传统工艺在当代设计语系中再生。 

武昌首义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董璐副教授针对人才培养与实践脱节、教学创新分散、服务区域经济表象化三大问题,提出非遗与乡村双核驱动下的“1+3X”工匠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三融合、三协同、三平台”策略,实现校企地协同育人。其中,“三融合”是指在育人方面需将价值、课程与校外基地融合,形成认知—技能—市场的知识循环。“三协同”是指在实施方面需有针对性地研发多校合作教材,并融合非遗传承人、企业导师和高校教师的三方师资,形成作品到产品到商品全流程转化评估。“三平台”是指在能力培育方面,着力搭建侧重非遗活态传承实践的匠心工作坊、整合政校企三方资源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双创实践平台,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非遗设计教育提供特色方案。 

与会专家学者还围绕生态文明设计学基本问题、生态文明设计学多元建构、生态文明设计学传承发展、生态文明设计学与工匠文化等话题开展了交流研讨。 

参加中国设计理论与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九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嘉宾合影 校方提供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