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治纲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5年第6期撰文认为:随着DeepSeek等先进人工智能的不断涌现,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轻松地“再造真实”,还通过算法将一切真实纳入“应然”之中,使真实远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多样性、丰富性、可感性及芜杂性。而非虚构写作却通过文学的“求真行动”,从事真、情真、理真等不同维度,成功突破了“真实”在数字时代所遭受的日常困境,捍卫并彰显了“真实”的内在力量。面对数字时代的“信息茧房”,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茧房”之局限,非虚构写作凭借亲历性、实证性、现场性、对话性的叙事,不仅校正了创作主体认知的幽闭性,使作者在与众多他者的交流与碰撞中,充分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复杂与多元,还有效拓展了创作主体的文化视野,摆脱了偏执观念,并使主体的自由心性获得施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非虚构写作在弥补数字时代的认知局限、提升文学作品的认知价值上,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