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经济论坛新领军者年会(夏季达沃斯)6月24至2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天津)举行,国务院总理李强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本届论坛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商界、政界、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领袖以及创业者和学者共同参会。
北京大学与数智教育发展国际大学联盟(DI-IDEA)共同主办的“数字智能:学术界、产业界及跨领域的深度洞察”分论坛于24日中午在日内瓦厅召开。北京大学教务长办公室主任兼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DI-IDEA秘书长孙华,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部长、DI-IDEA副秘书长李昀,星河动力CEO刘百奇,面壁智能CEO李大海,深睿医疗CEO乔昕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DI-IDEA副秘书长张影主持。
孙华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的重要指示,为推进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融合指明了方向。当前正值北京大学“科技创新年”,学校正着力完善顶层设计,构建具有北大特色的人工智能新生态。他强调,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与人才培养主阵地,需勇担使命,通过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共同破解关键领域发展瓶颈。为此,孙华呼吁与会的企业嘉宾与北大携手合作,共同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协同机制,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随后的圆桌讨论中,李昀剖析了技术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多维影响。她指出,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不仅革新了教师的科研范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对国际教育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合作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息交流与人员互访,而是日益注重共建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应对数字智能时代的全新挑战。她建议,要充分发挥技术赋能优势,促进师生互学互鉴;推动建立全球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汇聚全球高校智慧共谋发展,通过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高等教育的力量。
刘百奇阐述了新时代技术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路。他指出,随着大规模卫星组网推动航天产业发展升级,人才培养模式亟需突破传统单一学科限制,向跨学科复合型方向转变。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但实现创新突破的关键在于从概念到成果的转化过程。刘百奇表示,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要注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引导学生在项目初期系统考量技术可行性、工程实现等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出真正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他建议注重反向思考,在创新过程中主动预判并解决技术、工程及社会层面的关键问题,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为新兴领域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创新成果切实落地。
李大海分享了AI时代的人才发展观。他认为,AI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这也意味着未来与AI共生的人才,一定要自己具备很强的通识能力,能从繁杂的细节中,发现并明确定义出关键问题,并且拥有好品味,能对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作出正确的决策评价。同时,他提醒,通识能力必须与专业深度相结合。深厚的专业知识网络有助于拓展人的认知边界,让通识能力更有效地运用到那些高价值的问题当中去。保持专业深度,具有跨领域认知和问题识别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必将在数智时代大有作为。
乔昕结合医疗与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分享了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与培养路径。他指出,医疗数据的科学分析、建模能力,以及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已成为行业的关键需求。近年来,医学院校已加强工科与医学信息课程,但AI的快速发展催生了更高阶的技能要求,尤其是统计学和数据分析能力。与此同时,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模式也在优化:学生通过实习弥补实践短板,企业提供行业导师,促进产学融合。面对医学这一持续演进的现代科学,他建议推动终身学习体系,将企业培训与高等教育结合,以更灵活的方式赋能从业人员,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张影指出,当前产学研合作主要聚焦于将高校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但高校教师在开展研究时往往缺乏产业视角,未能充分考虑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各种约束条件。因此,他提出需要重点加强高校教育与“产业教育”的有机衔接。这里的“产业教育”是指关注学生在进入产业界后如何持续接受教育培养的问题。张影强调,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新一代AI产品展现出强大问题解决能力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如何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职场需求,如何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本次分论坛作为北京大学与DI-IDEA共同举办的重要年度会议,围绕数智产业前沿趋势与人才培养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企业家和教育者视角切入产业实践与未来人才培养的核心议题,剖析技术迭代路径,聚焦场景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紧扣可持续发展目标,探索数字智能时代产业发展方向与企业责任使命,为突破场景应用、技术创新与人才供给的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