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汇聚各学科智慧,推动数字文明领域研究的学术创新与实践探索,6月28日,“数字文明研究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数字文明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在当今数字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重大作用的深刻把握。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伟提出,数字文明价值的实现并非坦途,只有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不断深化开放而非封闭、合作而非对抗、包容而非排他、共治而非霸权的发展原则,才能有效规避“数字鸿沟”“数字霸权”“数字攻击”带来的文明隔阂和文明对抗,真正助力数字文明健康有序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闫方洁认为,数字技术以强大的渗透力和重构力,深度嵌入我们的生活,将人类带入前所未有的生存图景中。数字技术又深入生存论根基之中,催生了伪主体性困境,制造了系统性依赖牢笼。面对挑战,亟须坚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为技术应用提供价值坐标,同时构建适应数字生产力的新型社会关系,在改造技术应用环境的社会实践中,重新锻造和确认自身的主体性。
在数字文明传播变革中,中国国际传播迎来了新机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研究员陈康令提出,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数字文明,科技革命和产业突破使国际传播形式实现了升级与更新,在数字革命驱动的智能时代,人机协同构成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审视数字文明背景下的国际传播,要突破既有范式,构建突破性的认知框架与行动路径。
数字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新形态,其核心不仅是技术迭代,更是人与技术、价值与创新的深度融合。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洋认为,推进数字文明研究应加强跨界协作。学者们应打破学科壁垒,坚持技术赋能与人文引领并重、扎根本土与放眼全球并重,推动数字文明与人类价值的和谐共生,共谋数字文明发展未来。
活动由上海东方青年学社、上海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单位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