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20日,第五届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研讨会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昌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等承办。
语文课程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的基础课程,肩负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二级巡视员张权表示,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多元文化激荡,必须通过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自觉抵制错误思潮。要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要创新教学方式,善用数字技术打造生动课堂;要构建长效机制,深化教研支撑、优化评价体系、强化协同育人。他期待与会专家深入研讨,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智慧。
北京小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委员李明新提出,语文教育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肩负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使命。本届论坛聚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对落实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语文教育更好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他提出五点要求: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统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教育;准确把握新课标对先进文化的呈现;创新数字化时代的阅读教学;促进语文与思政、历史等学科融合。最后,他号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勇担使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康震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和教师教育方面的优势,特别是文学院在课标修订、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突出贡献。他强调,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作为重要交流平台,能够汇聚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语文教育重点问题,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国民表示,在语文课程改革理念落实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之间的转化和关系。在语文课程改革不断深化、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语文课程应以具有进阶性、生成性和整合性学习任务群为组织方式,通过真实情境、统整主题和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立军系统梳理了语文课程性质的历史演变,重点阐述了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具体举措。特别介绍了新增反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20篇选文,以及专门创作的《青春之光》等新时代经典作品。报告强调,本次修订注重将育人元素有机融入教材各个板块,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时代特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李明新表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深刻内涵,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通过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模范人物事迹和时代精神谱系的作品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在教学方法上,他建议教师应深度研读教材,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设计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实现精神的成长。
北京市昌平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北京市教育学会理事李岩介绍了昌平区文化育人导向下的研训生态建设背景,以语文学科为范例的研训生态重构路径,以及文化育人导向下的研训实践成效。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副主任聂大昕表示,中国语文教育高端论坛自创办五年来,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为全国语文教师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作为语文教育研究的重要阵地,北师大文学院将继续发挥学科优势,搭建交流平台,与全国语文教育工作者携手共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代表带来精彩的研讨课展示,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充分展现了语文课堂培根铸魂的育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