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数字社会语言生活新生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6月20—22日,第十一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语言治理与国家治理研讨会在北京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数字时代的语言生活、语言治理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等核心议题,探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呈现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语言学的核心任务并不局限于解决语法问题,而是要超越语法,深入挖掘语言的多维度特性,全面服务于社会,并助力人类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分析了我国过境免签政策带来的语言服务需求。语言服务涵盖生活、旅游、应急三大领域,贯穿外籍游客来华之前、在华期间以及离华之后的全过程。在语种方面,语言服务以中文、国际通用语言以及入境者母语为主,需涵盖55种语言。通过全方位语言服务,旨在确保旅游质量、塑造中国良好形象以及提升相关行业语言服务能力,促进游客消费,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针对数字语言生活治理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戴曼纯表示,为了有效推进语言生活治理的转型与升级,深入探究治理主体对数字语言生活治理的认知、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尤为关键。这不仅有助于明确当前治理工作的优势与不足,还能为未来的政策制定、资源整合以及实践创新提供精准的方向指引,从而推动数字语言生活治理朝着更加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科学研究院教授赵蓉晖看来,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语言生态。技术的飞速进步,既为语言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催生了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如何在创新与公平之间寻找到微妙且关键的平衡点,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语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正从单纯的工具性维度向更为深刻的存在论维度转变。在这一过程中,身份政治与数字治理的复杂性愈发凸显,成为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而多语教育的蓬勃发展与语言经济的繁荣景象,更是直观地反映出全球化进程与本土文化坚守之间的持续张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机器逐渐成为话语主体之一,形成了以人类话语和机器话语相互融合的人机融合话语体系。”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教授王春辉认为,这一体系的本质在于人类语言逻辑与机器算法逻辑的协同演化,从而改变了话语的生成、传播与接收方式,将深刻影响社会认知结构。在此背景下,语言智能和语言数据在社会进化中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对于它们的研究也必将越来越丰富。

研讨会由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