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声调的表征:
基于实证证据的理论再探

主讲人:

邝剑菁   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

主讲人简介:

邝剑菁,宾夕法尼亚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宾大语音实验室主任,兼任宾大MindCORE研究计划与东亚研究中心的教授,现任《美国声学学会期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副主编,并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编委。邝教授的研究领域为语音学与实验音系学,重点关注语音范畴的多维性与变异性。其研究结合语音产出与感知实验,探讨音系对立的表征机制,以及与语言习得、历史音变与语言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涵盖声调系统、韵律结构与音质特征,涉及多种语言类型。她采用跨学科方法,结合实验语音学、跨语言田野调查、计算建模与认知科学理论,建立了用于分析复杂语音现象的综合研究框架。

内容摘要:

声调的表征是声调研究中的理论核心问题,作为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调在语言结构、言语加工及交际效率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声调语言(如汉语)中就更是如此尽管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现有理论框架依然受制于长期以来的一些基本假设,许多关键性问题仍有待重新审视与深入探讨:语言中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声调对立?这些对立应如何实现?声调对立是如何习得的?连读变调的本质是什么?声调与韵律之间如何互动?

本报告通过多个中国民族语言和汉语方言的实验实证证据重新审视传统理论假设,提出了关于声调表征的新视角。我们认为,声调系统的结构在本质上受到发音与感知机制的多重制约,因此,声调表征应是多维的,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基频。与此同时,连读变调也不应被简单看作基础声调的派生结果,而应被视为认知与感知上具有独立意义的韵律现象有其独特的组织规律。最后,声调与韵律的密切互动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声调表征和变调机制必须放在更广泛的韵律框架中来理解。

本报告旨在基于实证证据,提出一个更为全面、多维和整合性的声调表征框架,以推动对经典声调理论的重新建构与发展。

主办单位: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讲座时间和地点:

2025/06/24  10:00-12:00  北京大学人文学苑6号楼156会议室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