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区域国别研究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第八届国际发展论坛近日在沪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主题“区域国别研究:塑造全球发展未来”,就学科的理论构建、实践路径及其与国际发展研究的交叉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黄梅波表示,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体系对国际发展演变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在多边发展机构的政策制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区域国别研究应以“问题导向+服务导向”为逻辑起点,打破高校内部“学科孤岛”现象,真正回应政府、企业、地方对合作对象国的认知与决策需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提出,区域国别研究的使命不仅是理解对象国,更在于连接两端:一端是中国的中央与地方的治理逻辑,另一端是对象国的资源结构、制度现实与发展诉求。他认为,形成具有强解释力的中国自主全球认知范式,已成为区域国别学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建立跨学科、跨机构、跨层级的知识共生体系,推动学科从交叉走向集成。天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战表示,中国的非洲研究要扎根非洲社会的历史脉络、文化基因与政治经济结构。唯有如此,才能破解发展合作的“水土不服”,设计出真正契合区域国别研究对象国内生逻辑的援助路径。

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发展合作相互赋能、相互成就,共同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大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所长王泺认为,国际发展合作的核心在于对具体国情的深刻把握,区域国别研究为合作方案设计、资源优化配置及风险管理提供精准依据,以系统认知确保其适应性与可持续性。复杂的合作实践将不断生成新课题、新案例,持续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知识更新与理论范式演进。

当前,区域国别研究正处于从初步建设向体系化推进的关键阶段,学科建设应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推动从“问题驱动”向“体系支撑”转型。“以特定学科专长见长的高等院校,要在区域国别学领域形成差异化研究范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章益国表示,相关研究应自觉秉持战略导向原则,推动跨境制度设计的专业化理论创新,以支撑中国在全球规则建构中的话语权。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教授刘洪钟提出,区域国别研究应融合语言文化、历史制度与经贸逻辑,避免碎片化与泛化,注重问题意识与解释力相结合,打破旧有知识路径依赖。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万广华认为,田野调查与大数据的结合能够增强研究的代表性与实践性,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持续深化,助力全球事务的深度互动。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