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第五届政党治理研讨会——“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近日在沪举行。

“两个结合”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是当前重要的学术课题。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提出,当前关于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主题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已经推进到如何基于“两个结合”、遵循“六个必须坚持”继续开辟新境界的研究阶段。应明确,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党的理论创新规律本身需要学术界作进一步深化研究。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特征,中国复杂的空间结构使现代化发展呈现中国特色。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尚庆飞表示,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前提基础,而人的现代化又体现为文化的发展,体现为文化自信的不断增强。“第二个结合”重点解答如何摆脱西方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推进“两个结合”的关键是正确研判历史方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力之认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是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是解答如何引领世界发展潮流这一问题。为此,要采用全人类分析视角,一方面提炼马克思主义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提出,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考察分析人类社会何以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的基本理论。将改革定位为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通过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研究“两个结合”需要我们回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全面把握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旨趣。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姜佑福看来,“两个结合”的核心理论内涵,就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要把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到具体学科建设上。“两个结合”的根本实践旨趣,就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理论创新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因此,研究党的理论创新规律一定要回到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指导实践提供体系化学理化依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夏巍认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要充分利用资本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又要厘清资本发展的边界,以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