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五届政党治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曾峻教授作学术致辞。开幕式和主旨发言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罗峰教授主持。
“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第五届政党治理学术研讨会现场 记者 查建国/摄
曾峻表示,进入新时代,党对自身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在此背景下,围绕“党的创新理论规律性认识”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聚焦前沿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深化规律认识、贡献创新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主旨发言阶段,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仰海峰教授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中国特色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关联,一是世界上现代化实现道路并非只有一种,西方国家现代化也存在不同特色;二是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路,我们结合国情与世情选择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三是源于巨大空间差异与发展次序,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多层次发展特征。江苏省社科院党委书记、院长尚庆飞教授认为,“第一个结合”由来已久,为“第二个结合”奠定了基础;“第二个结合”重点解答如何摆脱“西方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南京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亮教授指出以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导高质量发展,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理论,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力之教授认为,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关键,是解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实现引领世界发展潮流的问题。为此,要采用全人类分析视角,一方面提炼马克思主义当中具有普遍价值的理论内涵,另一方面要剔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适应时代变迁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
主题发言环节由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徐世甫教授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姜佑福研究员围绕古今中西之争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探讨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旨趣。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夏巍教授认为,研究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必须要回到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指导实践提供体系化学理化依据。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王军讨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逻辑、核心内涵和世界意义,重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丰富价值观。
大会提出,党的理论创新过程,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提供根本遵循,这是当前学术界的重要工作。
五个分论坛会议现场合集 记者 查建国/摄
本次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