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8日,第三届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研讨会暨AI人工智能与赋能二语习得与语言教育合作论坛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聚焦AI技术赋能语言教育这一主题,通过跨学科、跨国界的交流,探索智能时代语言教育的新范式。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教育是文化的纽带。在全球化与数智化交织的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重塑语言学习的范式与路径。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云博表示,当人工智能体与我们流畅地进行多语言对话,AI助手指引我们打破语种障碍,这既让我们感叹技术的神奇,更促使我们深入思考语言教育的本质。在科技与人文的交汇处,技术与传统的碰撞中,我们需要共同探寻:如何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语言教育的“催化剂”而非“替代者”;如何守护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基因;如何在数智化的浪潮中,培育熟练运用外语、具有全球视野、有跨文化沟通能力、能够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人才。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教授施旭探讨文化话语研究对于我国外语教育转型升级的启示。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封宗信基于塔斯基对“对象语言”和“元语言”的逻辑区分,以及塞尔对“使用”和“提及”的哲学区分,认为元语言知识和技能作为关键能力很重要,这些能力类似于乔姆斯基的经典概念“语言能力”。他提出在多符号和多模态的时代,元语言和元语言能力作为双语或多语环境中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随着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的迅速发展,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成为了无法回避的热点话题。此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深层神经网络和深度算法模拟人类语言生成过程,能够根据特定语境创造连贯且有意义的文本,这为英语教学带来巨大潜能,有助于学生了解并掌握特定目标话语共同体的语言特征、体裁资源和话语实践,提高学生体裁能力和修辞意识。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引发对学术伦理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等问题的关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姜峰,围绕外语教学的四维支柱(four strands of language teaching)论述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能够生成多模态内容,并支持个性化教学,因此重新审视学习者在AI驱动的学习环境中如何被塑造、支持或限制其主动性变得尤为重要。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温韫通过介绍新加坡课堂上的人工智能辅助第二语言学习案例,探讨了人工智能为年轻学习者提供AI辅助的多模态反馈的重要性及其影响,激发他们对AI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潜力的思考。
AI赋能外语学习是否存在情感短板? 针对这一问题,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陈新仁基于93组人机英语对话数据,探究AI纠错的礼貌表现。特拉华大学教授Eugene Matusov(尤金·马图索)同样关注人工智能与教育。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Yuko Bulter(雪莉·布特勒)分享了职前英语教师对ChatGPT功能的看法、未来学生所需的能力,以及他们如何计划将ChatGPT融入教学任务设计中。
协同是指语言使用者在互动中通过语言重复实现表征趋同,从而达成相互理解、实现成功交际的社会认知过程。由于其在语言交际和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协同引起了心理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共同关注,成为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敏聚焦数智时代应用语言学研究如何创新的问题,从互动协同的心理机制出发,通过二语学习、人机对话及老年语言认知等领域的三个协同研究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学科交叉将应用语言学研究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问题相结合,实现理论和方法创新,以期为数智时代的应用语言学研究提供启发和借鉴,为应用语言学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供思路。
在语义关系较为复杂、而句法结构清晰的题元角色颠倒句中,二语学习者更倾向提取词汇信息的泛化特征和宏观结构,如生命性和论元结构本身,这些特征相较于具体的词汇输入更为易得、稳定。这种解析策略虽然更为高效且简洁,但却给启动条件下的词汇提取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张辉的研究发现,在整合语义表征的过程中,二语学习者同样表现出效率导向。他们倾向于完成那些相对容易操作的句法操作,而非进行更为复杂的语用推理。这种以效率优先的方式整合话语表征,反映了二语学习者在句法-语义冲突加工过程中的策略和偏好。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语言是沟通心灵的桥梁。在全球化与数智化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增进理解、促进交流。基于语言大模型的人工智能不仅撬动了语言教育构成要素的变化,也触发了语言教育学科系统秩序的深刻变革。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刘全国认为,在AI时代,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语言教育变量,宏观上将拓展传统学科语言教学学科语言、课程、人的三维内涵与学科空间;微观上将深刻改写语言知识的传递方式、语言技能的习得方式、教育教学的互动方式、教材资源的开发与使用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等,引起意义深远的学科秩序重构。
此次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多语能力与多语教育专业委员会、西安市人工智能与二语习得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