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济永、王磊在《东南学术》2025年第1期撰文认为:从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史看,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已经从初期的工具应用发展到当前以人-机具身交互协同合作为特征的“共创—共读—共释”新阶段。在这一进程中,数字人文与传统文学批评结合的话语基础是借助语义交互占有和模态兼容这一独特的互文性表达话语生成机制,为互文性诠释话语提供了逻辑基础并由此生成新的表达形式。诗性思维与算法逻辑的融合在人-机具身交互的文学体验模式中得以最终实现,传统的批评家与文本的细读模式被“批评家—数据库—生成式AI算法软件—文本”互动形成的“细读—远读—共读—共释”模式所取代。数字文本的动态生成与人-机具身交互的体验、创作和诠释,形成了AI时代人-机共生的文学创作、理解和诠释新景观,催生出AI生成式诗学的构建。这包括AI数字人文学批评家、AI身份与创作、AI叙事学、虚拟文学体验场、AI生成式评价标准等系统理论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