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科建设:
创新与挑战”会议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27—28日,“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科建设:创新与挑战”会议在深圳举办。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重塑全球教育生态的重大命题,深度探讨AI赋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共商人文学科建设在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守正创新之道。

与会专家合影

国内高校创新通识教育新路径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表示,作为一所以理、工、医为主,兼具商科和特色人文社科为学科定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南科大自建校之初便将人文社科与通识教育置于战略地位,通过“三制三化”培养体系,构建“通识+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育人模式。针对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通识教育碎片化问题,他提出“直面科学前沿”的改革思路,倡导将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文等前沿议题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以华东师范大学思维导向通识教育探索为例,展现综合类大学的通识教育突围之路。面对AI时代教育范式变革,华东师范大学以“人之卓越源自思维卓越”为核心理念,构建金字塔型课程体系。通过“卓越1.0-3.0”进阶培养机制,创新学分豁免、项目驱动等弹性模式,破解传统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桎梏。

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中方校长关乃佳分享了海南比勒费尔德应用科学大学通识教育实践路径。作为中德首个公立高校合作项目,该校首创“实践嵌入式”教学模式和企业实景化课程。通过德国工程教育本土化改造,构建“企业需求—课堂实训—顶岗实习”培养链,形成“应用思维+文化融通”的工程人才育人新范式。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晓葵介绍,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中心以“文明—文化—知识”为谱系,构建涵盖五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中心打造文明传统与文化研究、人文环境与物质生态研究、科技哲学与科学思想史研究三大研究方向,建设文化遗产研究中心、遗产活化利用与现代生活方式研究中心等跨界基地平台,坚持“以精良的科研反哺教学”模式,组织理工科学生参与文科实践项目,启动建设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新兴交叉课程,持续完善具有南科大特色的新文科通识教育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阐述了华中师范大学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构建“理论+数字”融合育人体系的实践与思考。据介绍,教研室培养硕博生运用AI工具开展“科学选择”“脑文本戏剧学”等前沿研究,形成“理论创新—数字转化—全球传播”的AI时代文科人才培养闭环。

南开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部部长李月琳介绍了南开大学围绕“古今贯通、中外融汇、文理交叉”(“三维融通”)及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重构贯通式课程体系,以“爱国主义之魂”贯穿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李月琳表示,面对AI时代挑战,南开以淘汰冗余课程、强化批判性思维为路径,用“公能”素质教育担当教育强国使命。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需从“语言工具人”向“数字人文素养”转型。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介绍,南京大学首创“思政引领+田野调查”育人模式,破解高端翻译文化缺位困境,打造“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建设国际化教学团队,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南大方案”。

工智能深刻影响人文教育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众议以《周易》开篇立论,从“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文明原点出发,系统阐释中华文明“道气平衡”的辩证思维对国家精神的奠基性作用。面对AI技术重构人类文明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他认为文科教育必须赓续“化成天下”的文明基因,在守护五千年精神的基础上,以东方智慧构建技术伦理框架,为中国式现代化“物质精神协调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针对技术变革中的人文教育困局,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陈跃红提出“双向赋能”的改革路径:一方面突破学科壁垒,培养兼具学科专业能力与AI教育素养的复合型教师;另一方面他以科幻剧本首获“人民文学奖”的实证案例展现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创作和学术生产的创新可能。深圳理工大学人文中心主任、图书馆馆长朱寿桐阐释了人工智能与人力智能的互补逻辑,提出以“灵狐策略”应对技术冲击。他表示,人文研究应聚焦AI难以企及的深度开掘,通过“侦悉—驾驭—转化”路径,将AI的广度优势转化为学术生产力;人文学者需构建“AI增强型”研究范式,在智能工具辅助下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原创价值,实现“AI拓宽度、人力掘深度”的学术新生态。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以科幻文学为范本,探讨“AI时代文学胜任力”,提出由共情力、审美力等六维能力构成的双文本交互模型。王卓表示,科幻文学能突破AI工具的表层知识生成,培养“科学选择”时代的深度认知能力,为理工院校构建“科技+人文”通识课程群提供方法论支撑。南开大学文学院院长李锡龙认为,新技术革命下文科需以重构批判性思维、跨越学科藩篱进行“双维”破局,例如可以通过虚拟仿真实验、计算语言学等文理交叉课程重塑学科生态。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高大伦通过“AI赋能博物馆”课程的介绍,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博教育深度融合,为智能时代的文博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新范式。

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陈惠云提出建构“赋予AI以灵魂”的博雅教育新范式。她援引图灵“想象力创造不可能”的理念,认为在算力竞赛中注入人文关怀,通过跨国学术流动与制度型开放重塑教育生态,提升容错率与批判性思维,以“全球—本土”双向流动破解教育同质化困局。面对人文学科中一些小众学科在学科布局中濒临被边缘化的困境,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教授张生珍建议参考考古学科的保护措施,提升学科地位,设立专项资金和研究基地。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刘佳倡导“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的美育理念,通过京剧艺术创新国际中文教育模式,例如开设沉浸式课程,采用全景体验教学,举办主题活动,开发AI赋能传统艺术项目,打造“一课一戏一平台”的育人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领悟中国文化精髓。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荆志淳教授以UBC Arts One项目为例,探讨AI对博雅教育的冲击与革新。他表示,博雅教育需坚守批判思维培养内核,将AI既作为教学工具,也设为反思对象。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覃晓燕教授介绍技能型大学通识教育建设方案,构建“技术牵引、产品载体”的特色课程体系。该校联合龙头企业开发数字教材,打造仓颉语言等微专业,在实现全流程智能辅学的同时,将计算思维、创新思维等通识模块嵌入产品开发实践,形成"做中学"的职业教育新范式。

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王立新在会议总结中表示,与会专家围绕智能技术重塑通识教育的挑战与机遇这一核心议题,从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创新、学科交叉融合等多个层面展开了富有建设性的对话。这些真知灼见不仅为南方科技大学正在推进的“科技人文”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高校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通识教育创新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会议由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