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来源: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5月17日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九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5·17”重要讲话中深刻阐明了哲学社会科学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要求。九年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进程中,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不断健全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时代的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

“九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关心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耕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实践的深化,中国道路的拓展,中国问题的解答,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是范畴、概念、术语的简单转换或纯概念的逻辑推演,而是以当代中国的实践即中国式现代化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根本方法,深切关注、深入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将现实问题上升为理论问题,形成自主知识体系,从而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为中国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健全,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顾海良表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在理论的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学理性方面作出更多贡献,深入理解“两个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意义。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表示,九年来,上海社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指引,努力担当在整合学科力量、促进社团发展、开展学术交流、凝聚社科力量等方面的责任与使命。当代中国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系列重要论述指引下,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凝练中国理论,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伟大实践,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学理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个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被虚化、弱化,正声不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历史理论研究脱胎换骨,气象一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所长朱昌荣结合历史理论研究谈道,近年来,历史理论研究着力打破学科壁垒、贯通古今中外,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在中外历史理论和历史思潮激荡中光大学术正脉、匡正理论导向,形成了浓厚的研究风气。构建历史理论研究的“四梁八柱”,从大势中探寻历史规律,是历史理论研究的本质要求。要以重大工程为牵引,凝练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理论问题,为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历史理论体系而努力。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从中国实际出发,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是理论学术界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取得新进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学科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每个学科都要构建成体系的学科理论和概念”。

当前,中国学界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两个结合”已然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方法论核心。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王进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阐释、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创新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理论的时代创新、文化的主体彰显与话语的民族特质三大维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交叉学科,既承载着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使命,又为研究方法论创新提供协同创新的实验场域,形成学术研究“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双重功能的辩证统一。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长张政文看来,AI时代,作为文科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语言学科需在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文学语言评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