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诗学研究”学术研讨会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26日,“赛博格诗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赛博格诗学”为主题,专家学者就赛博格概念下的文学创作、哲学、科幻叙事与美学艺术实践等议题,展开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深入研讨。

会议现

开幕式上,深圳大学人文学院身体美学研究所所长王晓华表示,赛博格诗学不仅是一种理论创新,更是对当下时代变化的必然回应。他呼吁学界从多学科、多视角出发,积极探索人与技术融合背景下的文学意义与社会价值。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谢晓霞在致辞中回顾了深圳大学及人文学院的发展历程与特色建设,热烈欢迎与会专家的到来。深圳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江玉琴表示,人类已然步入赛博格时代,在网络与数字技术飞速演进的语境下,亟需重估文学的价值体系,并推动文学理论范式的深度转型与重构。

本次研讨会围绕五个主旨演讲板块展开,涵盖了从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新变革,到赛博格叙事的哲学与诗学特质,再到科幻文学中赛博格形象的艺术表现及赛博格美学的实践探索。

在“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板块,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宁系统剖析了AI技术对人文学术生态的冲击。他表示,尽管AI大幅提升了翻译效率,但在处理具有思想深度和审美张力的文学文本时,仍存在不可忽视的局限。王宁预测,未来出版领域将普遍采纳“AI初译+人工审校”的模式,以在技术效率与人文品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提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文学领域走向计算化,强调随着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文学创作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未来的人文写作将呈现出人机协作、工业化生产与情感算法生成的新特征。人工智能凭借强大计算和智能算法,在文学作品量化分析、风格模仿、内容生成等任务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文学领域实现全面计算化。

在“赛博格叙事的哲学与诗学内涵”板块,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提出赛博格叙事以“界限”的哲学问题为核心,打破了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与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构建了一种以界限叠加为特征的动态诗学。刘洪一结合“界本论”理论,提出赛博格作为有机—无机叠加态存在,预示了知识范式与存在论结构的重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恒威则引入“技术圈”概念,强调在人类世背景下,技术已不再仅是人类的延伸工具,而成为具有自主逻辑的人技共生体系。他呼吁重建人与技术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以回应生态、伦理与社会可持续性的挑战。王晓华进一步提出,AI时代的主体性已发生深刻嬗变,人类主体已转化为身体—AI嵌合体的赛博格主体,这一变革也催生了后人类语境下的新诗学形态。江玉琴聚焦虚拟现实叙事,提出应以螺旋式认知模式重构虚实边界,从而奠定赛博格诗学的理论基础。

在“科幻文学中的赛博格”探讨中,科幻作家陈楸帆结合剧集《万神殿》,分析了赛博格美学在个体身份流动性与关系复杂性中的新展现。他表示,赛博格时代的“美”源自身份的持续建构与解构,以及跨主体互动过程中的动态回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詹玲通过反思《三体》现象,提出“竞速崇高美学”的概念,并表示当代中国科幻正在通过“技道合一”“超技术想象”与“双主体意识”的探索,寻求超越传统技术中心叙事的路径。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利敏则系统梳理了19世纪英国科幻文本中的身体改造叙事,强调身体与人性关系的文学想象在赛博格诗学中的重要意义。

闭幕式上,王晓华表示,赛博格诗学作为当代诗学的重要分支,既是文学理论更新的必然趋势,也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度回应。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赛博格诗学研究的重要中心,而深圳亦将崛起为这一领域的理论高地。

与会专家合影

会议由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数字人文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