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认知翻译学专题论坛”在京举行
原标题:译者认知决定翻译水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5月10—11日,“第三届认知翻译学专题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表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日益深入,翻译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桥梁,其研究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究的新兴领域,为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机制提供了独特视角。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翻译研究院副院长黄友义表示,在“翻译中国”的时代,译者的认知能力往往直接决定翻译水平和国际传播效果。尤其是译者对外语及外国受众思维习惯的认知深度,不仅是语言转换的基础,更是中国文化能否精准触达海外受众的关键所在。当前,AI语言工具虽为翻译提供了便利,但在处理中国特色文化时却暴露出认知局限。中译英实践表明,机器普遍缺乏对中国文化语境与思维模式的深层理解。因此,译者需发挥专业优势,将本土文化特质转化为AI可识别的认知框架,填补技术在文化解码层面存在的“语义鸿沟”。

英汉语言的个性差异深刻影响翻译实践。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文斌认为,英汉语言既有共性,也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英语倾向于时间性思维,句式偏长,以谓语动词为核心;汉语则偏向空间性思维,句式较短,常用泛化动词或省略动词,更注重对物的空间性陈述。这种差异实质上是思维方式的外化体现。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必须精准把握两种语言的本质特征,实现思维与表达方式的深度转换。

对语言本质差异的认知,是破解传统翻译功能认知困境的关键。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傅敬民表示,传统的翻译功能观往往从各自角度碎片化地关注翻译的实践功能、文本功能和服务功能,却忽视将翻译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社会事实来整体认知其功能,从而遮蔽了翻译功能的或然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特征,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翻译功能的科学理解,进而制约了对翻译本质的认知。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重新审视翻译功能,或可为全面认知翻译功能提供一种可能路径。

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