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翻译学院举行。与会学者聚焦“丝绸之路与中外戏剧交流”“翻译视角下的民俗文化传播”“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主题,围绕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语言文学的传播与交流等议题展开研讨。西安翻译学院执行董事、校长崔智林,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农业大学教授胡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学会部部长张金高,陕西省民俗学会会长杨钊分别致辞。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王利晓主持开幕式。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从陆路和海上呈网状覆盖了亚非大陆和地中海的东南沿岸,见证了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交流与交融。丝路文化为东方文学史的重构提供了“整一性”的视域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天津师范大学教授孟昭毅通过梳理中外文学关系发现,对于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文学与文学、文学与文化、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正是“梳理”的基础和拓展。依托“丝路文化”研究东方文学史,能够弥补我国现有东方文学研究的一些不足,丰富拓展东方文学的研究领域,一些被忽视的东方文学传统文类和文学现象得以凸显。
中国古典戏剧与莎剧百年比较,从一个角度客观而真实地呈现了中国学者在西方文学参照下,从文学文化层面不断深入认识自己、理性矫正自己,追求平等对话、彰显文化自觉自信的心路历程。这一心路历程所蕴含的文化理念和思想价值不仅对文学研究,而且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都具有重要借鉴启示意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伟昉认为,作为学科的比较文学,它不以比较高低优劣为根本,不拿地位等级设限制,不仅关注相同性,而且强调差异性,看重个性特色,呈现并尊重世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我们应该在比较中走出阴影,树立自信。自信是沟通对话后的确信,是交流互鉴后的成熟,是审视他者后知彼知己的豁达。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郝岚表示,机器翻译的信息特性,本就很难满足文学研究领域对语言精通和文学修养的需求,由于语料库有限,小语种机器翻译的训练不足,质量远远不及使用人数众多的国际通用语。如果小语种国家内部不以战略性眼光思考本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国际化和文化传统继承,在开源性、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络里,无法被抓取的民族传统和文化信息将快速被大量信息所覆盖,进而被遗忘、抹除。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认为,艺术跨文化传播的目的在于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提升人类生活品质和艺术创作质量,也在于通过交流为自己的国家、民族的艺术创造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他提出,在中国艺术跨文化传播中,应优化传播通道、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机缘、占据高位、把握主动。
分论坛聚焦“中外文化与文学”“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中国民俗文化的海外传播与融合”三大方向,与会学者深入剖析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轨迹,探讨语言传播与文化认同的互动机制,探索了民俗文化“走出去”的创新路径。
西安翻译学院副校长郭炜在闭幕致辞中表示,此次研讨会突破学科边界,不仅全方位展现了丝路沿线文化演变发展的复杂多元,更让丝绸之路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走廊”。我们要在东西方文明对话的起点上,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数字丝绸之路”的学术共同体,推动文化遗产的共享与传承,构建跨区域国别、跨学科专业的研究网络,让更多人投身到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中,让学术研究真正服务于文明传承与创新,让学术研究成为滋养人类文明之树的活水。
会议由西安翻译学院与陕西省民俗学会联合主办,中国民俗学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