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11日,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66次学科论坛暨“‘两个结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与会学者围绕“两个结合”的基本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及规律、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以及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等核心议题展开研讨交流,为在“两个结合”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贡献学理智慧。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内在逻辑
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奋斗进程中,“两个结合”既是我们党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大法宝,也是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创新的原创性成果。
深化理解并深入推进“两个结合”,既要科学把握其内涵要义、结合方式、践行路径,又要正确领悟“两个结合”的内在联系与辩证关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雷声表示,“第二个结合”与“第一个结合”既存在一定区别但又紧密联系。“第一个结合”主要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实践问题,不断回答“四个之问”,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第二个结合”是不断赋予科学理论以鲜明中国特色,不断凸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滋养,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两个结合”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党推动理论创新、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是我们理解和把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的基本遵循。
山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商志晓提出,一方面,“两个结合”立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别指向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每一个结合的对象、内容、方式、目标而言,它们处在不同层面,是相互区别的。另一方面,“两个结合”的立足点与目标追求是一致的,即二者都是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与各自特定的结合对象发生联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此外,“两个结合”是互相作用、互为支撑的。“第一个结合”把着力点放在把握实际、指导实践方面,着重解决理论引领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发展的问题;“第二个结合”突出思想融通、理念互鉴,着重解决科学理论汲取文化精华、赋予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问题。两个层面上的结合不可分割,既在逻辑构架上内在联通,又在精神气韵上映照呼应。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武汉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骆郁廷强调,“第二个结合”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激活传统文化精髓,在双重维度上实现文化创新:既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重构,最终形成具有主体性的新型文化生命体。这种结合模式具有显著的方法论优势。一方面,通过历史连续性的重建,将五千多年文明积淀、百余年革命传统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有机整合。另一方面,能有效抵御西方错误思潮,克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倾向,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认知窠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全面理解“两个结合”的演进脉络与历史经验
“两个结合”的提出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实践需求为动力,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理论创新的历史必然。回顾党的历史,“两个结合”这一命题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只有从党百余年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中理解“两个结合”,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其作为原理性成果的规律性含义。在张雷声看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以时代和实践为基础,在时代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和方法创新。
一部“两个结合”的历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兰州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刘先春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中国化蕴含时代性,时代化依托中国实践。
作为新时代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两个结合”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历史过程性。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建军表示,“两个结合”的提出经过多个思维阶段演进,从理论语境看,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这一命题,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展开论述,再到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明确表达,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明晰了“两个结合”的理论定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蔡文成认为,要准确认识“两个结合”是一个长期、复杂的任务,需根据时代发展持续不断探索结合的方向和路径,提炼相关的原创性、代表性成果。
在“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规律性认识。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士海表示,历史已经证明,缺乏“结合”的理论自觉会导致意识形态僵化或自由化;而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与实践探索,形成“两个结合”的方法论自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突破,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特质。
把“两个结合”结合好,要正确把握推进“两个结合”的时代任务和现实路径。商志晓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着眼于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要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实践指向,是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两个结合”作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指导原则,要不断夯实文化强国的思想根基,拓展文化创新的实践路径。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孙秀玲认为,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准确贯彻“两个结合”,把握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以物质文明为基础,以精神文明为支撑;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守马克思主义之正,创传统文化发展之新;统筹兼顾效率与公平,坚持社会效益优先,推动文化成果全民共享,通过新技术提升文化生产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任洁表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融通,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扎根中国土壤,融入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心中。
坚持深化“两个结合”,是进一步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必由之路。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关锋表示,文化主体性体现为独立自主和主动创造,是应对文化全球性挑战的关键。通过坚持“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成为文化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为民族复兴提供持久的文化动力和身份标识。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沈永福认为,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要激活文化主体性的文化基因、构筑文化主体性的内核、创新文化主体性的时代样态、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活力,坚守文化自主与开放包容。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祝大勇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在民族复兴过程中重振文化自信,逐渐获得文化主体性。
在以“两个结合”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表示,学科建设需加强基础理论、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史学以及应对新技术挑战等方面的研究。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认为,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更加彰显中国特色,并明确其落脚点和归属。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永贵提出,应加强对“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意义、文化主体性等热点问题研究,克服表面化研究倾向,努力加强学理化阐释,实现原理性突破。
会议由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山东师范大学主办,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研究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