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28日,在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智能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与文科建设:创新与挑战”会议上,与会学者深度探讨AI赋能大学通识教育教学的创新路径,共商人文学科建设在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守正创新之道。
针对当前理工科学生人文通识教育碎片化问题,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凌提出“直面科学前沿”的改革思路,倡导将人工智能伦理、数字人文等前沿议题系统化融入课程体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苏晖阐述了该校文学批评课程虚拟教研室运用AI工具,开展“科学选择”“脑文本戏剧学”等前沿研究,形成“理论创新—数字转化—全球传播”的AI时代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南方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晓葵介绍,学校社会科学中心以“文明—文化—知识”为谱系,构建了涵盖五大模块的通识课程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众议表示,文科教育应赓续“化成天下”的文明基因,以东方智慧构建技术伦理框架。深圳理工大学人文中心主任朱寿桐提出,人文研究应通过“侦悉—驾驭—转化”路径,将AI的广度优势转化为学术生产力;人文学者需构建“AI增强型”研究范式,在智能工具辅助下强化批判性思维与原创价值,实现“AI拓宽度、人力掘深度”的学术新生态。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表示,科幻文学能突破AI工具的表层知识生成,培养“科学选择”时代的深度认知能力,为理工院校构建“科技+人文”通识课程群提供方法论支撑。
面对AI时代教育范式变革,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孟钟捷表示,华东师大以“人之卓越源自思维卓越”为核心理念,构建金字塔型课程体系。南开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部部长李月琳表示,南开大学以淘汰冗余课程、强化批判性思维为路径,用“公能”素质教育回应教育强国使命。在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金才看来,南大首创“思政引领+田野调查”育人模式,致力于破解高端翻译文化缺位困境,正在打造“外语+”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