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国商业史学会对外贸易史分会换届大会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外贸易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召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对外贸易史研究学术研讨会分为两个部分。
在主旨报告部分,四位学者围绕中国对外贸易史与工业化、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和阐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原副校长林桂军以《从历史看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为题作报告。他认为现代化不仅指工业化和技术提升,还涉及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如工业革命与分工深化)、农业和服务业的全面转型。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争平的主旨报告题目是《中国近代对外贸易与新生产力发展》,认为外贸与新生产力的关系体现为“被动刺激与有限突破”,是中国近代外贸史亮点之一,两者既相互制约又彼此推动,深刻影响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迁。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龙登高以《贸易与南洋华商组织——以二战前潮商为重点》为题分享了他近期在新加坡的华商考察,主要围绕华商在南洋(东南亚)的历史活动展开,涵盖贸易、移民和金融网络的互动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原副所长武力主旨报告的题目为《略论新中国外贸与工业化的相互促进(1949—2025)》,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的角度对经济研究的重要争论作出了一系列回应。
学术交流环节分为两个分论坛同时进行。分论坛一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高超群主持。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以《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发展》为题,认为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进程与对外贸易发展,本质上是国家主权、全球化冲击与自主发展路径的博弈过程。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陈晋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贸易》为题,对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对外贸易”这一概念作了细致的研究和讨论。兰州财经大学教师任燕也关注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贸易的实践历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孙淑彬、教授卢进勇以《抗战时期知识精英关于贸易统制政策的讨论》为题,为深刻理解对外贸易政策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关系,以及评估国民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赵亚娟、教授孙玉琴以《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演变及其对贸易和产业结构影响》为题,认为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经历了“全面封锁”、“选择性放松”、“精准管制”,以及“技术竞争与全面遏制”四个阶段,并呈现出“管制对象精细化”、“管制手段联盟化”,以及“管制政治化”等特点。
分论坛二由南开大学教授关永强、武汉大学教授刁莉主持。杭州师范大学副教授余清良《历代市舶司研究综述》系统梳理了市舶司制度的相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张淮亮以《市舶制度的分类治理经验及其对跨境电商差别化管理与中国式海关治理体系创新的启示》为题,深入研究市舶制度,挖掘其中的历史经验并实现迭代转化。中国人民大学教师孙睿以《再论晚清贸易和金融的发展与变迁》为题,作了相关论述。关永强以《外贸、工业与近代中国经济调查的兴起》为题,详细梳理了经济讨论处系列机构的外贸和工业调查资料。山西大学教师刘煜泽、南开大学副教授雷鸣以《货币、政府与市场———民国前期山西省铜元的货币地位与价格研究》为题,认为铜元作为中国近代一种特殊的货币,在中国的货币转型之中具有过渡性质。刁莉以《区域贸易史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影响——以近代城市汉口为例(1889-1911)》展现了武汉在帆船时期、轮船时期、铁路引进前后的贸易变迁状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师魏京翔以《十七世纪马尼拉华人贸易网络略观—以西班牙文史料为中心》为题,探究了十七世纪马尼拉华人贸易网络的构成,为研究十七世纪中国与东南亚贸易史提供新视角。
与会学者合影
本次会议由中国商业史学会对外贸易史分会主办,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外经贸博物馆承办。来自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