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27日,第四届琅琊论坛“周易与先秦天文学研讨会”在青岛黄海学院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位学者围绕“周易与先秦天文学”这一主题展开深入交流研讨。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协原副主席、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促进会会长李敬云,论坛总召集人、曲阜师范大学教授林桂榛分别致辞。
梁忠环向与会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青岛黄海学院的基本情况和近年来良好发展态势,以及学校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以及“四文化育人”等方面的举措成就。李敬云表示,《周易》作为群经之首,不仅是早期中国人“究天人之际”的智慧结晶,而且近年来马王堆、清华简等出土的相关古籍为重新认识《周易》提供了资料。林桂榛介绍了琅琊系列论坛的基本情况。
与会学者认为,《周易》的乾坤说或“天地定位”论,反映的是中国古人的日地生态观念;天地山泽水火雷风的八卦理论也是日地系统中太阳辐射、水汽循环、天气变化、万物生息的扼要观察。与会学者表示,古代先贤仰观浩瀚苍穹,俯察方位分野,记录天象变化,从观象授时到制定历法,发展出包罗众多形态、记录丰富数据、具有精妙特色的以历法制定为核心的天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古代天文学的诸多内容,在《周易》这部经典里有所表现,本次与会学者深入研讨了《周易》经传中的天文学。
本次会议由青岛黄海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兰陵荀子研究会、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发展促进会、青岛西海岸新区博物馆、琅琊镇政府等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