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常春在《西部学刊》2025年第5期撰文指出:1946年和1947年,全国铁路客货运量均有一定增长。皖北水灾发生后,难民大多通过津浦铁路向南京、徐州等城市进行疏散。国民政府主要依靠铁路来运输灾荒物资,皖省政府沿着津浦路设立了多个救济站,津浦路为救济物资的运输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道。铁路的负责运输制度规定在货物运输过程中对货物的保管、安全运输和损坏赔偿负责,避免了依赖转运公司带来的运输成本增加和效率降低问题,使得救济物资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准确送达灾民手中,其不仅保障了救济粮食的安全,还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铁路枢纽城市蚌埠在灾民聚集和面粉发放数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在灾害发生时,承担了大量难民的救济和物资中转任务,成为救济物资运输的重要节点。虽然铁路在赈灾过程中体现了移民移粟的重要功能,但是不能超越历史大环境来过分夸大铁路对于当时社会经济的绝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