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青年论坛在苏州召开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4月12—13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暨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青年论坛在江苏苏州召开。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郝立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兼马恩哲学思想研究分会会长、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以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开幕式由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磊主持。仪式上,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致欢迎辞,他指出,本次论坛主题聚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学术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和阐释,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力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线上致辞,本届论坛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研究成果,在“两个结合”的指引下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贡献力量。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郝立新在致辞中指出,《提纲》鲜明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实践精神,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以及确立了实践的研究范式,今年恰逢《提纲》创作180周年,本次论坛以青年学者为主体,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阐释注入了新时代动力,这对丰富研究视域具有重要意义。

大会主题发言第一阶段由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桑明旭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王志强编审评议。苏州大学特聘教授任平提出深化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的三个新视角,分别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史的现代性进路、“观”与“体系”互动共进史图式、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中的轴心研究范式的转进。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夏莹教授以《哲学中的时代与时代中的哲学——改变世界哲学何以可能?》为题,指出人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上的同质性,为“改变世界”的现实革命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保障。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忠教授以文明兴衰与主体性问题切入考察文明叙事,他提出要超越秩序与自由二元对立的文明观,在实践中构建主体性的“在轨”。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涂良川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立足于人类社会的新唯物主义,以立足于社会的方式使实践成为哲学的前提,其主观能动性使改变世界成为可能。

大会发言第二阶段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杨洪源研究员主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马克思主义分社社长曹义恒副编审评议。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时中教授认为需要在费尔巴哈的直观与黑格尔的思辨之间构建一种抽象科学形式,超越作为自然科学基础的抽象方法。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庄友刚教授以哲学的学科性质为切入点,围绕《提纲》第十一条强调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多维度呈现。东南大学哲学与科学系副主任高广旭教授强调从主体性概念认识马克思的哲学革命,通过主体性概念的澄清避免对实践的解读陷入泛化。山东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颜景高研究员以《全球现代化谱系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探析》为题,探讨在智能革命时代下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方向。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鲁绍臣副教授以《革命实践的历史性与政治性内涵及其当代意义》为题,对比解读了《提纲》与卢卡奇历史的主客统一思想。

大会发言第三阶段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潘玉凤主持,《江海学刊》杂志社冯潇副研究员评议。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青教授从社会历史的凸显、主客对象的相互关系、历史终结论的批判等阐释了《提纲》的历史维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可教授从市民社会与人类社会的内涵分析阐释了《提纲》的社会维度。李双套教授主张在西方哲学史的视野中讨论《提纲》的理论贡献,廓清过去对马克思思想的错误认识。浙江大学校团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包大为研究员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包括了对启蒙政治哲学的价值应然的反思,以及对德国古典哲学所提炼的启蒙理念的批判。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助理郎廷建副教授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之于当今时代的必要性和生态文明理论的重要性。

大会发言第四阶段由苏州大学期刊中心副主任、哲社版主任赵强编审主持,厦门大学哲学系王时中教授评议。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林钊教授论述了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意义,认为马克思在实践的意义上批判了神学传统。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董彪研究员从所指与能指的关系维度考察了马克思对需要与欲望的区分。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冯波教授以《提纲》锚定对《资本论》的根本理解,认为核心在于解读市场经济和人的主体性关系,确认实践的边界。中国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大学蔺庆春副教授聚焦《提纲》的感性概念,认为感性是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重要中介,从存在论解读感性所内在具有的实践性。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助理祁涛祁涛副教授立足历史直观性问题,强调历史直观的辩证性,认为要以历史存在论超越历史认识论,在现实世界的运动中定位哲学。苏州大学哲学系主任桑明旭教授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以现代化为基本线索,倡导要贯彻马克思从实践到理论的阐释进路,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生动实践不断开辟马克思新世界观新境界。

大会发言第五阶段由《学术论坛》编辑部伍丹编辑主持,《学习与探索》编辑部张圆圆副研究员评议。华中师范大学哲学系戴圣鹏副教授以哲学的边界、立场、功能、认知和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因五个维度阐述旧唯物主义之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露平副教授通过对“洛克问题”到“蒲鲁东悖论”的思想史梳理,考察马克思对劳动与所有权关系的哲学澄清。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康翟副教授以抽象普遍性的破除为切入点,考察费尔巴哈解放道路的失败和马克思现实概念的普遍性。苏州大学哲学系王一成副教授以《辩证法的革命和革命的辩证法》为题,探讨马克思辩证法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联与区别。

大会发言第六阶段由《哲学动态》编辑部王惠民编辑主持,人民出版社曹歌副编审评议。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马军海副教授认为,新唯物主义克服主客二元对立,使实践走出思想成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洋副教授指出,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理论的批判超越了黑格尔为承认而斗争的范式,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关于世界秩序的思想。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周阳副教授论证了马克思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功利主义从肯定到否定的发展演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梁燕晓副教授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角度解读民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论坛设置两个分会,分会场专家学者就《提纲》中的实践观、感性直观、主体性、新唯物主义等相关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内容涵盖文本、历史、理论及现实等多个方面。

苏州大学哲学系车玉玲教授作大会总结。车玉玲教授系统梳理并深入总结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前沿观点与研讨成果,展望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深化创新。

此次会议由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苏州大学主办,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分会、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881475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吉祥路168号豪盛时代华城4号楼15A02

邮编:710065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