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教育强国建设与高质量德育体系创新论坛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本次论坛聚焦新时期研究生德育研究与实践,重点围绕“新时期研究生德育模式”“人工智能赋能导师角色转型”“研究生德育平台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致辞。主办方供图
浙江师范大学副校长林一钢致欢迎辞。他表示研究生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守正”的定力,也需要“创新”的勇气。本次论坛聚焦“新时期德育研究生德育研究与实践”这一主题,探索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模式、新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发言。主办方供图
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以“塑造未来教育家——以行践德的浙师行动”为主题作了主旨报告。他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把研究生德育做得更到位、更有效,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行践德”,把德育落实到生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通过具身实践来培养德。长期以来,一批批浙师人在扎根基层中弘扬“大我”之德、在西部支教中传递“仁爱”之德、在中非交流中分享“文明”之德,培养出全国最美教师祝响响、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张赛芬、“时代楷模”陈立群、索马里驻华大使和丹等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在“扎根基层、胸怀天下”中阐释着未来教育家的风采。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戚万学发言。主办方供图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曲阜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戚万学作了题为“AI时代研究生导师伦理角色的‘变’与‘不变’——技术浪潮中守护育人初心”报告。他从AI对学术研究的冲击出发,提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导师群体,应当重新锚定自己的伦理坐标。人工智能时代导师伦理角色面临知识权威性消解、学术诚信边界重置、师生关系重构、学术判断的主体性危机等多重挑战。导师伦理角色应实现从“知识权威”到“人机协同的引路人”、从“学科专家”到“科技伦理守门人”、从“学术导师”到“成长架构师”的时代转变。同时,导师伦理角色始终不变的是永恒的师道精魂、学术引路人的角色、“人师”的示范价值和文明传承的使命。
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发言。主办方供图
国家级教学名师、西南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宋乃庆作了题为“教育强国背景下研究生德育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创新”报告。他分析了研究生德育教育的战略意义,即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他围绕研究生德育教育创新主题,提出德育教育不仅要塑造研究生的学术品格,更要激发其内在精神动力,使其在爱自己、爱父母、爱学校、爱国家的递进式情感认同中,形成持久发展的永恒动力,从而真正培养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发言。主办方供图
在第一阶段的与谈环节,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认为,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育为先,德育之教需要塑造环境、贯穿人生,是做的过程,而非说教。研究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提高道德水平,更要坚持实践。
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荣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荣誉主任檀传宝认为,学科美育应确立三重实践向度:一是深度挖掘学科教学的美育元素,二是构建基于教育实践的审美标准,三是追求教育活动的审美自由。这种以美为媒的教育革新,不仅重构着知识传授的形态,更在构筑“教育之美—生命之美—文明之美”的良性价值循环。
国家教材委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围绕高质量德育体系的重要意义、核心概念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高质量德育体系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高质量德育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应有之义;其二,高质量德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其三,高质量德育体系是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认为,尽管道德情感对人格塑造和道德发展至关重要,但这一领域至今仍缺乏系统理论和有效方法。他提出,道德情感的判定是对善恶的好恶反应,其涵盖“赞人赞己”(如感恩、自尊)、“责人责己”(如愤怒、羞耻)及混合类(如自爱、同情)三种类型。学校应通过情感性环境建设、同情培育和克服自恋、文学叙事等方式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第二阶段的与谈环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杂志社社长周文辉认为,在“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研究生教育工作主线指导下,研究生德育实践取得良好成效,如在“三全育人”、研究生党建、课程思政等方面做有益探索,但是研究生德育实践亟须基本理论的指导。
圆桌论坛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研究生德育平台建设的实践经验、未来展望进行分享。大庆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杂志原执行副主编刘迪建议未来强化学科思政融合,构建导师主导、辅导员协同、教务保障的三位一体责任体系,数字赋能建立学术监测、成长档案及智能决策系统。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建议应强化导师立德树人机制,构建“校-院-导”三位一体责任体系,完善非全日制研究生德育联动机制,明确职责划分,推动学术规范与思政教育协同落实。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润洲教授认为,研究生德育需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注重知识背后的方法、思维及价值取向,通过目标导向的课程设计解决育人根本问题,强化道德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德育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共同承办。论坛得到了田家炳基金会、《中国德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远程教育杂志》等支持。
(主办方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