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至18日,“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学术论坛在河南省周口市举行。来自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百余位学者参会,围绕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创新转化理念展开深度对话,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探寻新路径。
开幕情景:传统与现代的学术交响
论坛开幕式由周口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范明磊主持。周口师范学院校长张宝强表示,文艺作为社会精神生产的核心场域,既是表征时代精神的美学符码,也是形塑社会文化生态的实践力量,更是构建文明演进轨迹的认知范式。
东南大学特聘首席教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方李莉在致辞中系统阐释了学会的史学渊源与学科发展脉络。她表示,“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这一命题建构,实质上是对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学理性回应。这种学术话语与政策话语的范式耦合,不仅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注入了创新动能,更在知识生产层面重构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价值论体系。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在致辞中提出,周口作为老子故里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在全球化与在地化双重进程并置的当代语境下,此类承载着轴心文明基因的文化空间,正在成为跨文明对话的关键性场域。通过建构具有主体性的文化阐释体系,方能实现中华文明的世界性价值重估。
费孝通研究中心主任张喆在致辞中重新解读了费孝通“乡土中国”理论范式的当代价值。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动态演进过程,而非静态化的标本保存。本次论坛倡导的“活态传承”理念,本质上是对文化遗产存续机制的重构,但这种重构并非简单的线性延续,而是通过创造性转化实现文化基因的现代性编码。
会议期间,张宝强与方李莉、王廷信、王建民共同为“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科研实践基地”“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揭牌,并聘请周口师范学院艺术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赵书峰担任研究中心主任。该中心将整合高校、非遗机构与科技企业等多方资源,推动学术范式创新与文化存续的深度互构,致力于成为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型的“实验场”。
田野考察:从历史现场汲取文化智慧
论坛期间,与会学者深入淮阳太昊陵庙会、平粮台博物馆、周口市博物馆、鹿邑老君台、太清宫等地开展田野考察工作。在太昊陵,与会者观看“挑经歌”等民俗表演,感受千年祭祀文化的庄重与活力;在平粮台博物馆,考古成果展揭示了周口地区从史前到秦汉的历史脉络;周口市博物馆则通过文物与数字化展陈,呈现地域文化的多维面貌;通过老君台碑刻与太清宫建筑群的空间叙事,为“活态传承”的文化再生产机制提供了跨学科分析样本。学者们表示,此次多点民族志调查为理论研究提供了鲜活案例,揭示了“活态传承”的实践逻辑。
非遗展演与对话: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的深度接通
论坛革新传统的研讨方式,将地方剧种请进高校,展演之后进行艺术实践者与艺术理论家的跨界对话,使艺术实践与艺术理论深度接通。以跨剧种非遗展演构建文化生态学样本,通过曲剧、二夹弦、皮影及鄂越双脉的程式化展演,实践戏曲表演的多模态叙事。演出以豫剧《三哭殿》的宫廷伦理叙事、曲剧《风雪配》的传统婚俗隐喻、二夹弦《梁祝》的性别空间对位,以及皮影戏《海门关》的非遗操偶技艺,解构中原文化基因的表达谱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艺术魅力。董胜强、王志刚等导聆人运用“展演—教学”双轨制与跨媒介叙事策略,激活戏曲活态传承的文化再生产机制。同时,专家以圆桌对话的形式对非遗展演节目再度展开学术交流与探讨。
与会人在音乐厅观看了由导聆人郭庆璋带来的五个非遗剧目——分别是由宋金锋、饶平演唱的湖北越调《贺后骂殿》选段、《滚灯谣》选段;由胡红波、聂雷分别演唱的越调《李天保吊孝》选段;孙晓秋演唱的越调《掉印》“绣画屏”一折;黄政领、刘源分别演奏,周口师范学院丝竹乐团伴奏的越调传统曲牌《大开门》。演出聚焦越调的文化迁徙,《滚灯谣》的民俗符号系统与《贺后骂殿》《李天保吊孝》的仪式性声腔形成跨地域对话;《大开门》通过周师丝竹乐队的模态化伴奏,实现从曲牌体到学院派的文化记忆编码。另外,专家学者还与周口师范学院师生一同观看了由周口师范学院青年教师李峥峥、姚帅主演的新元杂剧《桑园会》,该剧改编自元杂剧《秋胡戏妻》,专家学者肯定了其对经典的传承与创新。
展演结束后,论坛进入圆桌对话环节。此环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王永健和王廷信主持,与会专家学者和艺术实践者围绕非遗研究和文化发展传承展开探讨。
桐柏皮影戏传承人蔡正祥,豫剧传承人宋子根,80多岁高龄的二夹弦传承人田爱云,曲剧演员高玉明,湖北越调传承人宋金锋,河南越调演员王红、孙晓秋、黄政领、陈静、江泳等发言。他们从剧团的生存状况、城市与乡土社会的演出市场需求、面临的困境与压力,以及创作与表演的心得等方面谈了自身的体会。围绕着这些话题,专家学者与他们进行了对话,李莉提出了戏曲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性。王廷信提出了学术论坛“周师模式”,即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学术讲座中,进行“演—评—论”,即先由非遗传承人进行表演,表演结束后由专家学者进行评价,最后非遗传承人与专家学者跨界对话的学术会议新模式。通过此模式,可更加直观地对某项非遗艺术形式进行针对性的评议。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杨民康提出非遗研究可以与跨区域文化研究、国别文化研究相结合,拓宽学术视野,推动非遗研究国际化。河南大学教授陈文革认为学术研究应立足本土文化,推动非遗研究与地方文化深度融合。四川大学教授徐新建认为,此次论坛非遗节目前的导聆环节具有创意和突破性,民间非遗传承人与高校师生、专家学者面对面跨界交流的创新形式,为非遗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新视角。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表示,非遗戏曲传承中如何发挥每个人、每个派别、每个剧团的特点并传承下去,是当地剧团和非遗传承人面临的共同问题。高校应与当地剧团加强互动合作,将民间艺术的丰富营养融入高等艺术教育中。赵书峰表示,通过专家们的分享与指导,学院在非遗研究领域的视野得到了拓展,同时也为未来的学科发展和学术创新指明了方向。
学术交锋:非遗保护与活化践行的路径探索
在论坛的核心研讨环节,专家齐聚共论文化传承发展与活化利用。
在主旨发言阶段,方李莉从宏观方法论层面对非遗学科建设进行学术反思;王廷信以元宵社火为例,剖析中国民间狂欢文化的传承动力;王建民从认识论角度论证非遗传承人的核心地位;杨民康结合南方跨界族群节庆案例,提出艺术非遗“双创”路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赵旭东以“多元一体”理论阐释礼乐文明的共同体叙事,赵书峰则聚焦于音乐文化身份的“地方性”生产机制。
在平行讨论阶段,学者围绕“文化遗产基因探源、国际保护经验及本土实践”“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与豫东南地区民间艺术”“文化遗产活化与中华民族视觉形象”“豫东南地区民间艺术与艺术乡建”等议题展开谈论,为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活态机制建设作出前沿性的理论阐释。
学术赋能:开启文化传承新篇章
方李莉在会议总结环节表示,本次论坛有三个亮点:第一,学术与实践深度融合:基地揭牌与田野考察形成“理论—实践”闭环;第二,代际传承与学科交叉:老中青学者共聚,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跨界对话;第三,地方性与全球性并重:既深挖周口本土文化,又探索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输出策略。
范明磊表示,“先田野,再学术”的理念将成为学院理论研究的重要范式。在未来展望中,他表示要积极推动学科建设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以艺术教育反哺地方文化,以文化创新赓续社会文明。
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与周口师范学院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