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深度介入文学生产与文学研究领域。人工智能与文学创作及批评的深入互动,也在重构文学艺术的生产机制与价值坐标。3月15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立足于人工智能时代文学发展现状,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郭艳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发展”这一议题积极回应当下社会发展,着力于发出建构性的声音,有益于推动文学创作、批评、理论再出发。人工智能推进人的主体性,为文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同时,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值得深入思考。
人工智能创作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领域的焦点话题。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已经从最初文学创作的辅助工具,演变升级为直接进行文学创作从而形成“人工智能文学”这一新样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使得文学发展面临着新状况、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是文学理论界、文学批评界要重点研究的新问题。
与会学者从当代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发展现状出发,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创作主体、文学批评、文学价值与文艺伦理等诸多问题进行多维探讨。与会学者表示,文学创作者要积极融入人工智能时代,主动体验新的社会现象、思考新的问题、应对新的挑战;文学创作中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让新科技推动文学的发展。要将“高科技”与“高情感”融合,开展具有现实性、情感性的批评与创作。
会议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联合主办。